第九十章:锦囊
大哥哥?
沈平宁皱了皱眉,沈末安则直接上前一步,拦在她和孩子中间。
“那个人没有留下名字吗?”他问。
小孩用力摇头:“跟在大哥哥身边的那些人都在盯着他。大哥哥只来得及留下这个锦囊还有一个纸条,喏,这就是那个字条,上面写着要把锦囊交给傅家九小姐。”
他一边说,一边从锦囊口掏出一张皱巴巴的纸,展开给沈末安和沈平宁看。
两人俱是一惊。
“!是慕言非的笔迹!”
沈平宁连忙将锦囊接过,拆开之后,取出一块玉佩,还有一张折叠整齐的纸,纸上只有三个字。
“往青州。”沈平宁喃喃道,“孟无辛他们也去青州了。”
听到孟无辛的名字,沈末安神情一震,脸色微微发白:“果然是他!”
沈平宁连忙看过去:“末安,你知道这个人?”
“他是文国公的谋士,年纪虽然不大,但颇受器重,入府不过十余年,便已成为国公府中的谋士之首。”沈末安像是回忆起什么不愿回想的事,眉头紧皱,“他有一个女儿,叫孟元兮,他想让孟元兮——唔!”
他捂住嘴,神情痛苦,沈平宁知道接下来的事沈末安不能说,便连忙起身,扶他坐下:“千万不要勉强。你自己不也说吗?有些事还不到说的时候,不要着急,情报的事还有三不。”
孩子们连忙倒了一杯茶过去,喝完一整杯茶后,沈末安脸色才开始好转。
崔令与楚三不破解得很快,没多久,他们就从诗集中得到与账本有关的线索。
将诗集交还后,四人便辞别了那群孩子,准备回船。
“平阳乐坊应当是在平阳城,只是这白马寺……青州有白马寺吗?”看着破解出的线索,沈末安眉头紧皱。
“就是青州靖安城外的明镜寺,白马寺是别称。”崔令解释道:“传说明镜寺的创建者明镜法师当年云游三国讲经时,便是以白马为坐骑,所以才会有了这个名字。”
楚三不不知从哪里掏出一张地图:“平阳城有渡口,走水路的话大概两天就能到,而且我走商时也去过那里,没有多少问题。但靖安城的话……我没去过,恐怕要找个认识路的人。”
“林鲁班是青州哪里人来着?”沈平宁突然问。
其他三人——包括楚三不——都愣住了。
“回去问一下。如果林鲁班他们去过靖安城就好办很多。”沈平宁笑出一个酒窝。
回到船上后,沈平宁问了林鲁班有没有去过靖安城。
“靖安?去过。”林鲁班点头,“小姐恐怕不知,连环坞的总舵就在靖安。”
几人大惊。
“而且连环坞有两个总舵,外舵和内舵。”林鲁班伸出两根手指,“外舵就设在码头附近,很好找。内舵则在一座寺庙里。之前我帮老总把子打的那把九曲连环锁就在内舵。”
寺庙?
沈平宁有了一个猜想。
“寺庙,难道是明镜寺?”她试探着问。
“小姐知道明镜寺?对,就在那座寺里。我听老总把子说过,当初修建寺庙时,连环坞出了大力,且当时的总把子和明镜法师是至交好友,所以后来明镜寺便将后山让给连环坞当内舵。”
等等。
沈平宁又问:“老总把子当初要九曲连环锁做什么?”
“他没有细说,只说连环坞保管着一卷极其重要的经文,引来许多人觊觎,所以老总把子才会拜托我打了一把九曲连环锁。”林鲁班摸了摸头。
经文。
沈平宁忽然想到慕言非说的玄国神谕,心头一跳,表面上却不动声色。
“东家这么问,莫非是怀疑账本和那卷经文藏在一起?”楚三不问。
沈平宁顺势点头:“不无可能。”
“涉及到十二连环坞的话,最好要多做一些准备。”沈末安沉吟一声,“说起来,方鸣鹤的事已经传到京城,吏部直接派了一名官员代理青州事务。如果这人不是文国公一派的话,可以考虑和他取得联络。”
“这件事交给我,我去联系甲一。”楚三不主动将打探的事揽下。
沈平宁连忙:“三不,你打探那名官员的事时,顺便也查一查一个叫孟无辛的人。”
楚三不点头。
“小姐,文娘说等您回来,希望和您谈一谈。”林鲁班说。
文氏找她?
沈平宁惊了片刻,但还是应下,见没有其他事,便来到文氏的房间,进屋后发现她正在绣花。
见到沈平宁进来,文氏对一旁正在研究玲珑锁的林湘儿说:“湘儿,我要与九小姐单独聊一会儿,你去找你爹吧。”
林湘儿点了点头,什么也没问,拿上东西就走了出去。
等到林湘儿离开,文氏来到门前,确定外间无人后,才把门重新关上。
“文夫人,是有什么事需要这般谨——”
沈平宁还没来得及把话问完,文氏便扑通一声直接跪在她面前。
“奴婢参见长公主……!”
她把头低着,声音和身体一样在颤抖。过了好一会儿,沈平宁才从惊讶中回神,连忙去扶文氏:“文夫人快起来,在外我并非昭宁长公主,而且我都听说了,您是母亲的贴身侍女,按理说,该是我叫你一声文姨才对。”
谁知,文氏非但不起身,还用力向沈平宁磕了几个头,同时哭着说:“这么多年,奴婢终于见到您了,公主,王爷和王妃并非为玄国所害,您一定要为他们报仇!”
什么?
沈平宁愣在当场。
她的父母,并非死在玄国大司命手中?
“怎么回事?文姨,您是知道当年发生了什么吗?”虽然没有记忆,但不知为何,提及此事,沈平宁便眼圈一热。
文氏早已泪流满面,闻言只是点头,说不出一句话。
沈平宁将她拉起,递过一张帕子,推过一杯茶。等到好不容易平复后,文氏才说:“当年,王妃确实死在玄国阵法之中,但当时闯入营帐,重伤王妃,抢走长公主的,却并非玄国大司命。”
听到文氏这样说,沈平宁忽地有了一个猜想:“难道……是琅国人?”
“不错!”文氏大哭出声,“我永远忘不了那张脸!那个人,明明受过王爷与王妃恩惠,却助纣为虐!”
“那人是谁?”沈平宁脸色苍白,声音颤抖。
文氏捂住脸。
“那个人……就是平西侯!”
作者有话说:
沈平宁皱了皱眉,沈末安则直接上前一步,拦在她和孩子中间。
“那个人没有留下名字吗?”他问。
小孩用力摇头:“跟在大哥哥身边的那些人都在盯着他。大哥哥只来得及留下这个锦囊还有一个纸条,喏,这就是那个字条,上面写着要把锦囊交给傅家九小姐。”
他一边说,一边从锦囊口掏出一张皱巴巴的纸,展开给沈末安和沈平宁看。
两人俱是一惊。
“!是慕言非的笔迹!”
沈平宁连忙将锦囊接过,拆开之后,取出一块玉佩,还有一张折叠整齐的纸,纸上只有三个字。
“往青州。”沈平宁喃喃道,“孟无辛他们也去青州了。”
听到孟无辛的名字,沈末安神情一震,脸色微微发白:“果然是他!”
沈平宁连忙看过去:“末安,你知道这个人?”
“他是文国公的谋士,年纪虽然不大,但颇受器重,入府不过十余年,便已成为国公府中的谋士之首。”沈末安像是回忆起什么不愿回想的事,眉头紧皱,“他有一个女儿,叫孟元兮,他想让孟元兮——唔!”
他捂住嘴,神情痛苦,沈平宁知道接下来的事沈末安不能说,便连忙起身,扶他坐下:“千万不要勉强。你自己不也说吗?有些事还不到说的时候,不要着急,情报的事还有三不。”
孩子们连忙倒了一杯茶过去,喝完一整杯茶后,沈末安脸色才开始好转。
崔令与楚三不破解得很快,没多久,他们就从诗集中得到与账本有关的线索。
将诗集交还后,四人便辞别了那群孩子,准备回船。
“平阳乐坊应当是在平阳城,只是这白马寺……青州有白马寺吗?”看着破解出的线索,沈末安眉头紧皱。
“就是青州靖安城外的明镜寺,白马寺是别称。”崔令解释道:“传说明镜寺的创建者明镜法师当年云游三国讲经时,便是以白马为坐骑,所以才会有了这个名字。”
楚三不不知从哪里掏出一张地图:“平阳城有渡口,走水路的话大概两天就能到,而且我走商时也去过那里,没有多少问题。但靖安城的话……我没去过,恐怕要找个认识路的人。”
“林鲁班是青州哪里人来着?”沈平宁突然问。
其他三人——包括楚三不——都愣住了。
“回去问一下。如果林鲁班他们去过靖安城就好办很多。”沈平宁笑出一个酒窝。
回到船上后,沈平宁问了林鲁班有没有去过靖安城。
“靖安?去过。”林鲁班点头,“小姐恐怕不知,连环坞的总舵就在靖安。”
几人大惊。
“而且连环坞有两个总舵,外舵和内舵。”林鲁班伸出两根手指,“外舵就设在码头附近,很好找。内舵则在一座寺庙里。之前我帮老总把子打的那把九曲连环锁就在内舵。”
寺庙?
沈平宁有了一个猜想。
“寺庙,难道是明镜寺?”她试探着问。
“小姐知道明镜寺?对,就在那座寺里。我听老总把子说过,当初修建寺庙时,连环坞出了大力,且当时的总把子和明镜法师是至交好友,所以后来明镜寺便将后山让给连环坞当内舵。”
等等。
沈平宁又问:“老总把子当初要九曲连环锁做什么?”
“他没有细说,只说连环坞保管着一卷极其重要的经文,引来许多人觊觎,所以老总把子才会拜托我打了一把九曲连环锁。”林鲁班摸了摸头。
经文。
沈平宁忽然想到慕言非说的玄国神谕,心头一跳,表面上却不动声色。
“东家这么问,莫非是怀疑账本和那卷经文藏在一起?”楚三不问。
沈平宁顺势点头:“不无可能。”
“涉及到十二连环坞的话,最好要多做一些准备。”沈末安沉吟一声,“说起来,方鸣鹤的事已经传到京城,吏部直接派了一名官员代理青州事务。如果这人不是文国公一派的话,可以考虑和他取得联络。”
“这件事交给我,我去联系甲一。”楚三不主动将打探的事揽下。
沈平宁连忙:“三不,你打探那名官员的事时,顺便也查一查一个叫孟无辛的人。”
楚三不点头。
“小姐,文娘说等您回来,希望和您谈一谈。”林鲁班说。
文氏找她?
沈平宁惊了片刻,但还是应下,见没有其他事,便来到文氏的房间,进屋后发现她正在绣花。
见到沈平宁进来,文氏对一旁正在研究玲珑锁的林湘儿说:“湘儿,我要与九小姐单独聊一会儿,你去找你爹吧。”
林湘儿点了点头,什么也没问,拿上东西就走了出去。
等到林湘儿离开,文氏来到门前,确定外间无人后,才把门重新关上。
“文夫人,是有什么事需要这般谨——”
沈平宁还没来得及把话问完,文氏便扑通一声直接跪在她面前。
“奴婢参见长公主……!”
她把头低着,声音和身体一样在颤抖。过了好一会儿,沈平宁才从惊讶中回神,连忙去扶文氏:“文夫人快起来,在外我并非昭宁长公主,而且我都听说了,您是母亲的贴身侍女,按理说,该是我叫你一声文姨才对。”
谁知,文氏非但不起身,还用力向沈平宁磕了几个头,同时哭着说:“这么多年,奴婢终于见到您了,公主,王爷和王妃并非为玄国所害,您一定要为他们报仇!”
什么?
沈平宁愣在当场。
她的父母,并非死在玄国大司命手中?
“怎么回事?文姨,您是知道当年发生了什么吗?”虽然没有记忆,但不知为何,提及此事,沈平宁便眼圈一热。
文氏早已泪流满面,闻言只是点头,说不出一句话。
沈平宁将她拉起,递过一张帕子,推过一杯茶。等到好不容易平复后,文氏才说:“当年,王妃确实死在玄国阵法之中,但当时闯入营帐,重伤王妃,抢走长公主的,却并非玄国大司命。”
听到文氏这样说,沈平宁忽地有了一个猜想:“难道……是琅国人?”
“不错!”文氏大哭出声,“我永远忘不了那张脸!那个人,明明受过王爷与王妃恩惠,却助纣为虐!”
“那人是谁?”沈平宁脸色苍白,声音颤抖。
文氏捂住脸。
“那个人……就是平西侯!”
作者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