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迁徙
临北府城外二十余里,黄河在此奔腾向东,弯扭的河道和淤泥见证了这片土地的沧桑变迁。
这里有个不大不小的渡口,入水的嘴巴处方方正正,当地把这里叫做板桥渡。
今天的板桥渡显得熙熙攘攘,来自周边府县募集来的大大小小的舟船全都聚集在这里。在临北府这段河上游之处,靠近并州、凉州,流民众多,州府长官正愁无法处理流民,许羿安又托了莫栩的那份圣旨,他们配合起来极其利落,几乎是命令一到就把船只和人手调往临北府。
“别挤啊,别挤啊,一个一个上......”守着渡口的士兵高喊着,然后拦住了面前的人。
于大鑫怀里抱着女儿,有些害怕地开口道:“军爷?”
士兵不轻不重地推搡了一下于大鑫,用手指了着左侧的方向,说道:“有小孩,上那边的大船。去吧。”
“好勒好勒。谢谢军爷。”
于大鑫点点头,拿着不多的行囊,带着女儿出了列,从左边走了大船。身后的人都投来羡慕的目光,大船安全,环境也更好,谁都想乘。只是官府说了,这大船优先给老人和小孩上,这种决定谁也无话可说。
于大鑫上了船,船上还有个穿官服的人带个几个士兵在不断地来回宣讲要听话,听话给饭吃,到了地方自然会有新家和新田。
这些话这几天里他都听出茧子来了,不过他还是想听。
新的家、新的田,这是于大鑫如今唯一的念想,不然他也不会抛弃这祖祖辈辈刨食的地方,要去那幽北,听说那地方再走走就到了离北。他只在说书人的故事里听过离北,从没想过自己这辈子会去那种苦寒之地。
对他来说,北直隶已经大到没边了,比出了北直隶还要遥远,那里还能去吗?
于大鑫没得选,他已经快活不下去了。怀里没坐过船的小女儿脸色发白,他看着无比的心疼,开口安慰道:“囡囡,不怕,等到了新家阿爷给你买花裙子和虎头鞋。”
小女孩眼睛亮了一下,问道:“真的吗,阿爷?”
“真的”,于大鑫轻轻捏了捏女儿的小脸蛋,又从贴身的包裹中摸出半块黑饼:“吃点东西。”
“嗯。”小女孩接过饼,一口一口安静地吃了起来。
-
渡口外,许羿安坐镇在一个临时搭起的指挥台,他脸上胡茬不少,双眼也裹着薄薄一层黑眼圈,连日来的疲惫让这位儒雅的通判不得体了许多。
今天理应是最忙碌的时候,但是在他的布置下,一切都井井有条地按着预期执行,没有什么大事需要惊动到他。许羿安全神贯注望着河边的场景,流民们陆续上了船,待到中午时分,这一批船只就会出发。下午仍有一批流民,今天预计能带走五千多人。
“不知道王爷那边,一切是否安好?”许羿安这么想着,虽说毌丘克带回来的回信中,莫栩那边一切都安好,甚至比他想的还要更顺利些,但是总归是存着几分牵挂的。
“许通判。”
门口传来了声音,许羿安立马坐直了身体,看向了来人,是毌丘克。
毌丘克来到跟前,说道:“通判,我要跟着第一批一起走吗?”
许羿安暗中吐了一口气,他还以为有什么岔子,结果只是这件事。他思考道:“不麻烦的话,你跟着下午那批吧,第一批旁边也要跟个可靠的人。”
毌丘克拱手:“明白。”
许羿安迟顿了一下,问道:“临北府这边......都置办好了?”
“嗯,江知府那边我已经打过招呼,这边的田屋已经找到买主,等到这边事情了了,我再把夫人和儿子一并接过去。”
许羿安很欣慰。见完了莫栩回来,毌丘克就利落果断地决定投靠过去,这说明两者聊得应该很投机,而他作为举荐人,自然是乐见其成。
“挺好的,那王爷那边就劳烦毌丘老弟多上心,这趟结束,我也要北行了。”
两人同僚多年,又要即将一起奔赴远方,此刻多了一份惺惺相惜之感。毌丘克看着这位自己的上官,心头涌出说不清楚的情绪,认真道:“一定。”
“去忙吧。”
-
莫栩不能保证许弈安是否真的能按时出发,但目前没有任何意外传来,就说明一切如同计划中那般运转着。
许弈安有谋略,也有办事的能力,莫栩选择相信他。
莫栩问了会水文的老人,从临北府顺流而下,到这正好三天两夜。于是在计划中的第二天,三月初六,沧南县就在莫栩动员下也动了起来,点检物品、分配人员、调动粮草。
相比于临北府的的热切,沧南县的忙碌就显得“冷”了许多。
除了要统筹田亩人口的官吏以外,剩下所有能调动的人都到了沧南县,等待着明天的工作。而且莫栩也给颜沧去了急信,让他准备接收流民,洪征府只是临时的过度地点,其中约七成的流民都要从洪征府转运到东陵郡,那才是大部分人最终的目的地。
三月初七的早上,第一艘承载流民的船悄悄驶进了沧河,被莫栩派去上游盯着的人迷迷糊糊起来小解,就发现河那头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黑点,他揉揉眼睛,越看越不对劲。
突然一个激灵,他意识到这就是大人说的运流民的船,连忙穿上裤子,一溜烟跑去最近的驿站。一刻钟后,驿站有人骑马而出,直奔沧南县。
昨天晚上莫栩睡的很早,不算失眠,却也没有沉沉睡去,起的也很早,天蒙蒙亮时就意识清醒。
还没到用早点的时间,就有人急匆匆到了县衙要见莫栩。
莫栩心里一咯噔,直接传唤。
那小厮进了门就直接跪下说道:“王爷,上游约三十里外,出现了很多船!”
“好!”莫栩听到通报,心里石头终于落下,微微的倦意一扫而光。
给小厮打赏了银钱,他又喊来人去通知伏知府,自己率先带着一些官吏出了城。
莫栩亲自带着一众人手在城外的草棚等待。前方不断传来消息,这方天地也随着太阳的升起而越来越忙碌。
等待的过程中,大状况虽然没有,但是小问题层出不穷。草棚这头时不时地缺少物件就不谈了,最耽误时间的是渡口,沧南县这头没有合适的渡口,只能停靠小船。原定是利用在沧南县上游处的一个渡口,在那边停靠,换上小船接送到此地。
可是因为水位线不够的缘故,最大的几艘船都无法停靠在渡口,强行停只怕会搁浅,可是再大的渡口又更远。权衡之下,只能强行搁浅上滩,临时又去找纤夫。来回折腾,总算是在下午时分将第一批流民接到了沧南县这边的岸上。
这边还没彻底安置好,三月初五下午出发的那批流民也陆续来到,好在有了早上的鸡飞狗跳,后一批接送起来从容了许多。
接下来就是一系列条陈,登记名册、分发户籍、生火做饭、分粮等。除了官吏和役工们办起事来还有点生疏,总的来说一切事情都如愿进行下去了。
傍晚时分,连绵的草棚处尽是弥漫着生火做饭的炊烟。
人烟人烟,何为人烟?人代表着生命,烟代表着生存。袅袅炊烟升起,如果从远处看来仿佛一处村落一般,村落是生命的,而在其中的人们感受到的是熟悉的宁和,是一丝能被称作“家”的味道。
也许是在温饱有保证之后,流民中的相当一部分人,被唤起了刻在骨子里的坚韧和勤劳,不再被动地木讷地接受安排和帮助,而是主动干起了事情。
虽然说哪怕他们不主动干,之后莫栩也不会任由他们闲着,毕竟这乱世养不起闲人。但是这不少人投桃报李的行动也让莫栩感到欣慰,这片土地的人们应该被救,也值得被救。
历史总是给善良的人们加诸了太多苦难。
清卓也在城外帮着忙。他在从沧河边上数的第七个棚子里,休息在此处的流民安顿好各种之后,就可以在他那领上一碗热粥。
不论是跟他在临北府时喝的粥比,还是在并州那时救命的一顿比,这次的粥都稠了太多,米下的踏实,不像是赈灾拿出来敷衍的一顿,给卖力气的汉子吃都管饱。
清卓身边还有几位大婶在帮忙,这些大婶原也是这流民里的一员,先头吃完了饭,就相继来到这里说要打下手。清卓觉得这些大婶亲切就应了下来,只是打着打着,大婶们几乎承包了这边的工作,清卓都插不上手,反倒他更像个来帮长辈的小孩。
大婶们吃饱了饭,嗓门洪亮:“哎呀,小相公忙了一天了,歇会,这些活我们几个干就行了。”
清卓无奈,只好当起了监工,在一旁打量着草棚里的人来人往。他也曾无家可归,也曾经当过流民,当过乞丐,若不是遇到了哥哥,他也会是这其中的一员,因此感触很深。
他哥不仅救了他,还想救这些人,而且还要救更多更多的人。
莫栩做事情从来没有瞒过他,也没有避讳什么。他哥哥是大官,是高不可攀的王爷,这些他都没什么感觉,对以往的他来说,都是老爷,而他哥哥是个好老爷。
好老爷也是老爷,是跟他们这些贱民有隔阂的。其实最初,清卓对莫栩是抱着一丝利用的心态的。他虽然还小,阅历不多,但是能从死人堆里活出来,他不傻。
他知道这位好看的大官心地善良,这样的人是不会介意收留一个小孩的。他那时候对莫栩说过的话也没有虚假,但他其实只是想投靠一个能让他吃饱饭的人,这样他才能有地方继续读书、继续长大,然后才能报仇。
但是是从什么时候,他就真心实意地将莫栩当做哥哥的呢?一开始,哥哥就赐了他“莫”这个姓。后来他知道莫栩的这个“莫”是尊贵的国姓,就像夫子不嫌弃他是个乞丐,给他起了个“清卓如韦朗”的清卓,哥哥也不嫌弃他的出身,冠以皇家之姓。也许从那个时候起,他就埋下了感激。
也或许是,从他知道他哥哥要杀很多坏人,要救很多百姓时,他就决定要跟随哥哥完成这个理想,他也想杀人,也想救人。
也或许是那个早上,他哥跟他说“天下乃天下人的天下”,他觉得说的很对。如果有可能,他希望这皇帝应该是哥哥来做,他哥哥应该是千古明君一般的人物。
草棚里面,有两个小孩,似乎正在闹别扭,那高一点的小孩戳了戳矮个子的背,矮个子颇不耐烦地打掉,然后背对着高小孩。高小孩去到正面,矮个子又赌气般地转过身去。
吃到一半时,高小孩似乎又说了句什么,让矮个子转了过来,高小孩把自己碗里的粥往矮个子碗里倒,直到半满。
清卓边想事情边看着这一幕。看到这两个比自己稍小一点的小孩,他就想到了他和来福。
如果来福没有走,该多好啊。
哪怕他没有被莫栩收留为弟弟,就这么与来福在这漏风的草棚里喝粥,他也觉得很好。
只是想到来福,清卓的眼里多了一些坚毅和悲伤,他不光想报仇,他也想找回来福。
他环顾四周,对流民们来说,这是个没有饥饿,而且充满了希望的一个夜晚。
清卓想着想着就笑了出来,轻声说了句:“真好。”
作者有话说:
这里有个不大不小的渡口,入水的嘴巴处方方正正,当地把这里叫做板桥渡。
今天的板桥渡显得熙熙攘攘,来自周边府县募集来的大大小小的舟船全都聚集在这里。在临北府这段河上游之处,靠近并州、凉州,流民众多,州府长官正愁无法处理流民,许羿安又托了莫栩的那份圣旨,他们配合起来极其利落,几乎是命令一到就把船只和人手调往临北府。
“别挤啊,别挤啊,一个一个上......”守着渡口的士兵高喊着,然后拦住了面前的人。
于大鑫怀里抱着女儿,有些害怕地开口道:“军爷?”
士兵不轻不重地推搡了一下于大鑫,用手指了着左侧的方向,说道:“有小孩,上那边的大船。去吧。”
“好勒好勒。谢谢军爷。”
于大鑫点点头,拿着不多的行囊,带着女儿出了列,从左边走了大船。身后的人都投来羡慕的目光,大船安全,环境也更好,谁都想乘。只是官府说了,这大船优先给老人和小孩上,这种决定谁也无话可说。
于大鑫上了船,船上还有个穿官服的人带个几个士兵在不断地来回宣讲要听话,听话给饭吃,到了地方自然会有新家和新田。
这些话这几天里他都听出茧子来了,不过他还是想听。
新的家、新的田,这是于大鑫如今唯一的念想,不然他也不会抛弃这祖祖辈辈刨食的地方,要去那幽北,听说那地方再走走就到了离北。他只在说书人的故事里听过离北,从没想过自己这辈子会去那种苦寒之地。
对他来说,北直隶已经大到没边了,比出了北直隶还要遥远,那里还能去吗?
于大鑫没得选,他已经快活不下去了。怀里没坐过船的小女儿脸色发白,他看着无比的心疼,开口安慰道:“囡囡,不怕,等到了新家阿爷给你买花裙子和虎头鞋。”
小女孩眼睛亮了一下,问道:“真的吗,阿爷?”
“真的”,于大鑫轻轻捏了捏女儿的小脸蛋,又从贴身的包裹中摸出半块黑饼:“吃点东西。”
“嗯。”小女孩接过饼,一口一口安静地吃了起来。
-
渡口外,许羿安坐镇在一个临时搭起的指挥台,他脸上胡茬不少,双眼也裹着薄薄一层黑眼圈,连日来的疲惫让这位儒雅的通判不得体了许多。
今天理应是最忙碌的时候,但是在他的布置下,一切都井井有条地按着预期执行,没有什么大事需要惊动到他。许羿安全神贯注望着河边的场景,流民们陆续上了船,待到中午时分,这一批船只就会出发。下午仍有一批流民,今天预计能带走五千多人。
“不知道王爷那边,一切是否安好?”许羿安这么想着,虽说毌丘克带回来的回信中,莫栩那边一切都安好,甚至比他想的还要更顺利些,但是总归是存着几分牵挂的。
“许通判。”
门口传来了声音,许羿安立马坐直了身体,看向了来人,是毌丘克。
毌丘克来到跟前,说道:“通判,我要跟着第一批一起走吗?”
许羿安暗中吐了一口气,他还以为有什么岔子,结果只是这件事。他思考道:“不麻烦的话,你跟着下午那批吧,第一批旁边也要跟个可靠的人。”
毌丘克拱手:“明白。”
许羿安迟顿了一下,问道:“临北府这边......都置办好了?”
“嗯,江知府那边我已经打过招呼,这边的田屋已经找到买主,等到这边事情了了,我再把夫人和儿子一并接过去。”
许羿安很欣慰。见完了莫栩回来,毌丘克就利落果断地决定投靠过去,这说明两者聊得应该很投机,而他作为举荐人,自然是乐见其成。
“挺好的,那王爷那边就劳烦毌丘老弟多上心,这趟结束,我也要北行了。”
两人同僚多年,又要即将一起奔赴远方,此刻多了一份惺惺相惜之感。毌丘克看着这位自己的上官,心头涌出说不清楚的情绪,认真道:“一定。”
“去忙吧。”
-
莫栩不能保证许弈安是否真的能按时出发,但目前没有任何意外传来,就说明一切如同计划中那般运转着。
许弈安有谋略,也有办事的能力,莫栩选择相信他。
莫栩问了会水文的老人,从临北府顺流而下,到这正好三天两夜。于是在计划中的第二天,三月初六,沧南县就在莫栩动员下也动了起来,点检物品、分配人员、调动粮草。
相比于临北府的的热切,沧南县的忙碌就显得“冷”了许多。
除了要统筹田亩人口的官吏以外,剩下所有能调动的人都到了沧南县,等待着明天的工作。而且莫栩也给颜沧去了急信,让他准备接收流民,洪征府只是临时的过度地点,其中约七成的流民都要从洪征府转运到东陵郡,那才是大部分人最终的目的地。
三月初七的早上,第一艘承载流民的船悄悄驶进了沧河,被莫栩派去上游盯着的人迷迷糊糊起来小解,就发现河那头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黑点,他揉揉眼睛,越看越不对劲。
突然一个激灵,他意识到这就是大人说的运流民的船,连忙穿上裤子,一溜烟跑去最近的驿站。一刻钟后,驿站有人骑马而出,直奔沧南县。
昨天晚上莫栩睡的很早,不算失眠,却也没有沉沉睡去,起的也很早,天蒙蒙亮时就意识清醒。
还没到用早点的时间,就有人急匆匆到了县衙要见莫栩。
莫栩心里一咯噔,直接传唤。
那小厮进了门就直接跪下说道:“王爷,上游约三十里外,出现了很多船!”
“好!”莫栩听到通报,心里石头终于落下,微微的倦意一扫而光。
给小厮打赏了银钱,他又喊来人去通知伏知府,自己率先带着一些官吏出了城。
莫栩亲自带着一众人手在城外的草棚等待。前方不断传来消息,这方天地也随着太阳的升起而越来越忙碌。
等待的过程中,大状况虽然没有,但是小问题层出不穷。草棚这头时不时地缺少物件就不谈了,最耽误时间的是渡口,沧南县这头没有合适的渡口,只能停靠小船。原定是利用在沧南县上游处的一个渡口,在那边停靠,换上小船接送到此地。
可是因为水位线不够的缘故,最大的几艘船都无法停靠在渡口,强行停只怕会搁浅,可是再大的渡口又更远。权衡之下,只能强行搁浅上滩,临时又去找纤夫。来回折腾,总算是在下午时分将第一批流民接到了沧南县这边的岸上。
这边还没彻底安置好,三月初五下午出发的那批流民也陆续来到,好在有了早上的鸡飞狗跳,后一批接送起来从容了许多。
接下来就是一系列条陈,登记名册、分发户籍、生火做饭、分粮等。除了官吏和役工们办起事来还有点生疏,总的来说一切事情都如愿进行下去了。
傍晚时分,连绵的草棚处尽是弥漫着生火做饭的炊烟。
人烟人烟,何为人烟?人代表着生命,烟代表着生存。袅袅炊烟升起,如果从远处看来仿佛一处村落一般,村落是生命的,而在其中的人们感受到的是熟悉的宁和,是一丝能被称作“家”的味道。
也许是在温饱有保证之后,流民中的相当一部分人,被唤起了刻在骨子里的坚韧和勤劳,不再被动地木讷地接受安排和帮助,而是主动干起了事情。
虽然说哪怕他们不主动干,之后莫栩也不会任由他们闲着,毕竟这乱世养不起闲人。但是这不少人投桃报李的行动也让莫栩感到欣慰,这片土地的人们应该被救,也值得被救。
历史总是给善良的人们加诸了太多苦难。
清卓也在城外帮着忙。他在从沧河边上数的第七个棚子里,休息在此处的流民安顿好各种之后,就可以在他那领上一碗热粥。
不论是跟他在临北府时喝的粥比,还是在并州那时救命的一顿比,这次的粥都稠了太多,米下的踏实,不像是赈灾拿出来敷衍的一顿,给卖力气的汉子吃都管饱。
清卓身边还有几位大婶在帮忙,这些大婶原也是这流民里的一员,先头吃完了饭,就相继来到这里说要打下手。清卓觉得这些大婶亲切就应了下来,只是打着打着,大婶们几乎承包了这边的工作,清卓都插不上手,反倒他更像个来帮长辈的小孩。
大婶们吃饱了饭,嗓门洪亮:“哎呀,小相公忙了一天了,歇会,这些活我们几个干就行了。”
清卓无奈,只好当起了监工,在一旁打量着草棚里的人来人往。他也曾无家可归,也曾经当过流民,当过乞丐,若不是遇到了哥哥,他也会是这其中的一员,因此感触很深。
他哥不仅救了他,还想救这些人,而且还要救更多更多的人。
莫栩做事情从来没有瞒过他,也没有避讳什么。他哥哥是大官,是高不可攀的王爷,这些他都没什么感觉,对以往的他来说,都是老爷,而他哥哥是个好老爷。
好老爷也是老爷,是跟他们这些贱民有隔阂的。其实最初,清卓对莫栩是抱着一丝利用的心态的。他虽然还小,阅历不多,但是能从死人堆里活出来,他不傻。
他知道这位好看的大官心地善良,这样的人是不会介意收留一个小孩的。他那时候对莫栩说过的话也没有虚假,但他其实只是想投靠一个能让他吃饱饭的人,这样他才能有地方继续读书、继续长大,然后才能报仇。
但是是从什么时候,他就真心实意地将莫栩当做哥哥的呢?一开始,哥哥就赐了他“莫”这个姓。后来他知道莫栩的这个“莫”是尊贵的国姓,就像夫子不嫌弃他是个乞丐,给他起了个“清卓如韦朗”的清卓,哥哥也不嫌弃他的出身,冠以皇家之姓。也许从那个时候起,他就埋下了感激。
也或许是,从他知道他哥哥要杀很多坏人,要救很多百姓时,他就决定要跟随哥哥完成这个理想,他也想杀人,也想救人。
也或许是那个早上,他哥跟他说“天下乃天下人的天下”,他觉得说的很对。如果有可能,他希望这皇帝应该是哥哥来做,他哥哥应该是千古明君一般的人物。
草棚里面,有两个小孩,似乎正在闹别扭,那高一点的小孩戳了戳矮个子的背,矮个子颇不耐烦地打掉,然后背对着高小孩。高小孩去到正面,矮个子又赌气般地转过身去。
吃到一半时,高小孩似乎又说了句什么,让矮个子转了过来,高小孩把自己碗里的粥往矮个子碗里倒,直到半满。
清卓边想事情边看着这一幕。看到这两个比自己稍小一点的小孩,他就想到了他和来福。
如果来福没有走,该多好啊。
哪怕他没有被莫栩收留为弟弟,就这么与来福在这漏风的草棚里喝粥,他也觉得很好。
只是想到来福,清卓的眼里多了一些坚毅和悲伤,他不光想报仇,他也想找回来福。
他环顾四周,对流民们来说,这是个没有饥饿,而且充满了希望的一个夜晚。
清卓想着想着就笑了出来,轻声说了句:“真好。”
作者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