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当浮一大白
江继奎没有食言,第二天城外就搭起了木棚。
柴火正旺,有几个老妇人用大桶里正熬着粥,虽然桶里是陈米掺了不少的糠,但那气味对流民来说依然是沁人心脾。
“官府要施粥?”有人还是不信。
“是真的,刚刚有人去打听了,那几个官都是这么说的,今天有饭吃哩。”
“呜呜呜。”一位抱着娃的女子抹了一把泪,再没吃的,她可能就要把孩子卖了。
“哎呀,感谢青天大老爷,感谢青天大老爷。”饭都还没吃上,就有人忍不住在地上磕了几个头。
莫栩林河也在城外,来看看赈灾的具体情况。莫栩本以为还要磨叽上许久,结果只一早上的时间就布置的差不多。
官差在运粮,吏员在布置和传达,还有官兵准备维持秩序。
井井有条。
“许通判办事效率啊。”莫栩在木棚边,对一旁的许通判说道。
林通判穿着简装,忙的没有上官的样子,儒雅的脸上也全是汗,惟有眼神中还有从容:“为官十余载,劳碌于杂务,也算略有心得。”
“怎么是你来负责?”莫栩边走边说。
“昨日见督查和令君着急,我便向江知府毛遂自荐。此事琐务太多,江知府统筹全府,怕是有心无力。”
“那我就替城外的流民们多谢通判。”
“不敢。其实令君主张开仓赈灾一事,我内心也是十分赞同。若流民得安,流寇来了临北府也无济于事。这道理浅显,但凡有心之人都不会放任流民不管。”
不管林通判这番话是出于本心,还是给江继奎上眼药,莫栩也看得出来,这林通判在处理事务上很有能力,确实是在干实事。
“那这开仓放粮一事,就全赖通判了。”
“我一定尽心尽力,令君放心。”
-
“发粥了!每人一碗,一旦发现多拿以后都不让拿了啊!”
“排好队啊!不许抢啊!”
维持秩序的官兵在卖力吆喝。
粥棚排起了长队,绕着城外的空地盘了几条长龙。作为北直隶的门户,逃难到这里人不知多少。史书中不会有他们的具体数量,一句“岁大饥,人相食”,就不知囊括了多少鲜活的生命。
清卓排在队伍中央,望着前面的木棚。队伍排的那么长,似乎没有尽头,似乎又看到了尽头。
这是他第二次见到吃到朝廷发的救济粮,上一次还是在三年前在并州。
他从小便是个孤儿,有人叫他“狗牙儿”,他就记住了这个称呼,于是自己也这么叫。
他还有个朋友,叫做来福。他们认识了好几年,一起乞讨,一起流浪,一起挨饿。
后来他们到了并州安定县,他在安定县的私塾见到了很多念书的同龄人,清卓觉得书声好好听。那天之后,他每天都窝在私塾外听老夫子的讲课,听其他人的念书声。
有一天下了课,夫子却在墙外寻到了他。他曾远远瞧过夫子的脸,总觉得夫子很严肃。
他很害怕,比食物被抢的时候还害怕。
但夫子没有骂他,而是把他带到学堂里。
他第一次进来,手都不知道怎么放好。夫子给挪了一个凳子,他也只敢坐下半个屁股腚。
夫子什么也没说,反倒问起了书中的句子,《幼学琼林》、《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凡是私塾里开蒙的书都被夫子考校了一番。
答对了夫子便点点头,答错了夫子就让狗牙儿伸出手,用戒尺打上一下。夫子没有留手,戒尺打的很疼,但是狗牙儿被打的很开心。
考完了功课,夫子问他叫什么。他支支吾吾,涨红了脸怎么也答不出来,学堂里的人怎么能叫“狗牙儿”呢?
于是夫子叹了口气,给他起了名,叫做“清卓”。只有名没有姓,夫子把姓留给他日后自己去寻。
再后来的一段时光,是狗牙儿,哦不,是清卓人生中最幸福的一段。
他每天除了讨饭,便是在私塾外跟着读书。清卓底子很差,有时下了课夫子还会抓着他单独学认字,但是他学东西很快,仿佛天生就是要读书写字的。
每天夫子会给他两个馒头,清卓知道夫子是想让他别去讨饭,安心读书。但是他还有来福,两个馒头不够,他没饭吃的时候来福会分他一口,他也不能自己吃饱就不管来福。
再后来,流寇破了安定县城。
知县跑了,官兵跑了,乞丐们跑了,谁都跑,他也跟着跑,耳边都是仓皇失措的哀嚎。
他侥幸出了城,回头望过去,只看到漫天的火光。安定县没了,私塾没了,夫子也没了。
他摸摸怀里,夫子给的馒头本还剩半个,但早就不知道掉到哪去。
他好像又从清卓,变回了狗牙儿。
来福后来在城外找到了清卓,还带来了很多食物。来福说是跟着流寇在城里抢到的,清卓很生气,把食物都扔了,两人还打了一架。
但只过了四天,饿肚子的清卓就开始后悔扔掉食物,饥饿会把人变成魔鬼,什么正义道德,什么心中锦绣,那些从容的词都和饿殍无关。
幸好朝廷来人放了两天的粮,不然他已经死了。
他恨谁呢?恨流寇、恨贪官、恨乡绅、恨朝廷。他饿急了谁都恨,但他更想吃上饭。
“小孩,碗呢?有吗?”
叫喊声把清卓的思绪唤回来,清卓把自己的碗递上去,管事的小吏打了一碗粥送到他手里。
“谢谢。”清卓手被热粥烫红,却依然死死攥着破碗。
“快走,下一位。”
-
一直从中午到晚上,城外的长龙才逐渐消散,按这个速度估计,聚集在临北府外的流民有上万之数。
莫栩估算了一下粮食的消耗,哪怕粥里掺了糠,又弄得很稀,这一天的消耗也得有个两百石。
不多会,忙完的许通判见莫栩还在城外,也不由一怔:“令君还在这?”
“嗯”,莫栩应了一声,而后说道:“不太放心,第一天总是想多看看。今天用了多少粮?”
“二百一十石,粮应该够撑上许多天。”许通判还想说点什么,不过欲言又止,转而问道:“令君吃过了吗?要不一起用饭?”
“还没,那正好蹭你们一顿饭。”
许通判和莫栩来到棚里,忙了一天的官吏在休息,有杂役正在烧开水,以及把早就做好的饼摞到棚中间的草席上,草席还放着一小盆干菜。
干菜撒到开水里就是一碗菜汤,菜汤就上饼,就是他们今晚的晚饭了。
“通判大人也来吃饭?正好,水刚开。”有人见了许通判,当即招呼道,随后又见到了旁边的莫栩,疑惑问道:“这位是?”
“哦,这位……这位是京城来的同僚。”
“这……”这位府衙的小吏不知道通判大人为啥把人往这里领,这也不是招待的地方啊。
那人长得一副俊俏模样,跟这施粥的木棚和众人格格不入。再看那草席上干巴巴的饼,就带这么一位京城来的贵客吃这个?
“别拘谨,你们该吃吃,我们今天就是随便吃顿饭。”许通判开口道。
“好吧。”
上官都发话了,不知道这京城来的大人物是来摆官架子还是来表示自己亲近下层,累坏的众人也懒得搭理,各自盘坐在地上就吃了起来。
有小吏给许通判和莫栩都打了菜汤端过来。
“有劳了。”莫栩接过菜汤,上面撒了一层干菜,枯萎的干菜在水里泡开,散发出不算好闻的草味。
反观小吏和婆子们的菜汤,就连这干菜都不舍得多拿,只用两指头捻了一些就算糊弄过去。
“给。”许通判又递过来一个饼。
莫栩把饼接了过来看了一眼,这饼的颜色很深,而且摸起来很硬,估计是掺了粗粮和谷壳的原因。
咬了一口,莫栩牙一紧,捂着嘴差点没喊出声。
这玩意实在是太硬了,不像饼反倒像块石头,拿来砸人估计都生疼。
“唉哟,大人您别……”最近的小吏见到莫栩直勾勾把饼就往嘴里送,拦都拦不住。
有些婢女杂役低头暗自发笑,哪来的公子哥,来这地方凑热闹干啥,喜欢摆什么“与民同乐”的姿态,这下出丑了吧。
莫栩放下饼看了一下旁边,才发现众人都是把饼掰断,在菜汤里泡软了,才放到嘴里吃。
“府衙的公餐平时就吃这个?”莫栩举起手里的饼问许通判。
有人腹诽果然是不食人间烟火的贵公子,就这粗粮饼有人想吃还吃不到呢。
“令君若是吃不惯,可以……”
“不是那个意思,我还没娇贵到一顿饭都将就不下”,莫栩打断许通判的话:“只是从没吃过,让各位见笑。”
他这么坦然,反倒让看笑话的人有点不好意思。
许通判见莫栩态度诚恳,才逐渐放下心来。他回答道:“是啊,百姓和官府手里都没粮。府衙能出这些公餐已是不易。”
莫栩若有所思,明白了许通判邀请他来吃这顿饭的意思。
昨夜在当垆楼里的宴席,与今日木棚中的硬饼相比简直云泥之别。民生困苦不堪,主官只顾享受,这江知府,如何能称得上一个合格的父母官?
中书令上达天听。这许通判是想通过他跟中枢告状,这才用一顿饭来暗示。
“明白了。”莫栩点点头。
“令君明白就好”,许通判知道自己的目的达到了,又试探地问了问:“那,还吃吗?”
“吃,来都来了,怎么能不吃。”
莫栩学着掰开一块饼,泡在了干菜汤里搅了搅,才用手捞了起来放进嘴里。
这回确实咬动了,但是那味道实在难以恭维,如果不是事先知道,他很难把嘴里的味道跟食物联系起来。
饼块粗粝的口感弥漫在口腔,莫栩忍着不适嚼了几下,喝了一口菜汤才囫囵咽了下去。
莫栩就这么不紧不慢地吃了两个饼。难吃又如何,在食不果腹的年头,这东西对穷人来说就是珍宝,还轮不到他来嫌弃。
许通判倒是习惯的很,看起来没少吃过。这会他第三个饼都快吃完了,见莫栩停下,问道:“令君吃饱了?”
“吃饱了。”
“许君今日所行为大功德之事”,莫栩拍掉手中的饼渣,端起还剩的半碗菜汤举向许通判:“当浮一大白!”
许通判愣了一下,随即“哈哈”一笑,跟莫栩碰了碗。
两人一饮而尽。
柴火正旺,有几个老妇人用大桶里正熬着粥,虽然桶里是陈米掺了不少的糠,但那气味对流民来说依然是沁人心脾。
“官府要施粥?”有人还是不信。
“是真的,刚刚有人去打听了,那几个官都是这么说的,今天有饭吃哩。”
“呜呜呜。”一位抱着娃的女子抹了一把泪,再没吃的,她可能就要把孩子卖了。
“哎呀,感谢青天大老爷,感谢青天大老爷。”饭都还没吃上,就有人忍不住在地上磕了几个头。
莫栩林河也在城外,来看看赈灾的具体情况。莫栩本以为还要磨叽上许久,结果只一早上的时间就布置的差不多。
官差在运粮,吏员在布置和传达,还有官兵准备维持秩序。
井井有条。
“许通判办事效率啊。”莫栩在木棚边,对一旁的许通判说道。
林通判穿着简装,忙的没有上官的样子,儒雅的脸上也全是汗,惟有眼神中还有从容:“为官十余载,劳碌于杂务,也算略有心得。”
“怎么是你来负责?”莫栩边走边说。
“昨日见督查和令君着急,我便向江知府毛遂自荐。此事琐务太多,江知府统筹全府,怕是有心无力。”
“那我就替城外的流民们多谢通判。”
“不敢。其实令君主张开仓赈灾一事,我内心也是十分赞同。若流民得安,流寇来了临北府也无济于事。这道理浅显,但凡有心之人都不会放任流民不管。”
不管林通判这番话是出于本心,还是给江继奎上眼药,莫栩也看得出来,这林通判在处理事务上很有能力,确实是在干实事。
“那这开仓放粮一事,就全赖通判了。”
“我一定尽心尽力,令君放心。”
-
“发粥了!每人一碗,一旦发现多拿以后都不让拿了啊!”
“排好队啊!不许抢啊!”
维持秩序的官兵在卖力吆喝。
粥棚排起了长队,绕着城外的空地盘了几条长龙。作为北直隶的门户,逃难到这里人不知多少。史书中不会有他们的具体数量,一句“岁大饥,人相食”,就不知囊括了多少鲜活的生命。
清卓排在队伍中央,望着前面的木棚。队伍排的那么长,似乎没有尽头,似乎又看到了尽头。
这是他第二次见到吃到朝廷发的救济粮,上一次还是在三年前在并州。
他从小便是个孤儿,有人叫他“狗牙儿”,他就记住了这个称呼,于是自己也这么叫。
他还有个朋友,叫做来福。他们认识了好几年,一起乞讨,一起流浪,一起挨饿。
后来他们到了并州安定县,他在安定县的私塾见到了很多念书的同龄人,清卓觉得书声好好听。那天之后,他每天都窝在私塾外听老夫子的讲课,听其他人的念书声。
有一天下了课,夫子却在墙外寻到了他。他曾远远瞧过夫子的脸,总觉得夫子很严肃。
他很害怕,比食物被抢的时候还害怕。
但夫子没有骂他,而是把他带到学堂里。
他第一次进来,手都不知道怎么放好。夫子给挪了一个凳子,他也只敢坐下半个屁股腚。
夫子什么也没说,反倒问起了书中的句子,《幼学琼林》、《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凡是私塾里开蒙的书都被夫子考校了一番。
答对了夫子便点点头,答错了夫子就让狗牙儿伸出手,用戒尺打上一下。夫子没有留手,戒尺打的很疼,但是狗牙儿被打的很开心。
考完了功课,夫子问他叫什么。他支支吾吾,涨红了脸怎么也答不出来,学堂里的人怎么能叫“狗牙儿”呢?
于是夫子叹了口气,给他起了名,叫做“清卓”。只有名没有姓,夫子把姓留给他日后自己去寻。
再后来的一段时光,是狗牙儿,哦不,是清卓人生中最幸福的一段。
他每天除了讨饭,便是在私塾外跟着读书。清卓底子很差,有时下了课夫子还会抓着他单独学认字,但是他学东西很快,仿佛天生就是要读书写字的。
每天夫子会给他两个馒头,清卓知道夫子是想让他别去讨饭,安心读书。但是他还有来福,两个馒头不够,他没饭吃的时候来福会分他一口,他也不能自己吃饱就不管来福。
再后来,流寇破了安定县城。
知县跑了,官兵跑了,乞丐们跑了,谁都跑,他也跟着跑,耳边都是仓皇失措的哀嚎。
他侥幸出了城,回头望过去,只看到漫天的火光。安定县没了,私塾没了,夫子也没了。
他摸摸怀里,夫子给的馒头本还剩半个,但早就不知道掉到哪去。
他好像又从清卓,变回了狗牙儿。
来福后来在城外找到了清卓,还带来了很多食物。来福说是跟着流寇在城里抢到的,清卓很生气,把食物都扔了,两人还打了一架。
但只过了四天,饿肚子的清卓就开始后悔扔掉食物,饥饿会把人变成魔鬼,什么正义道德,什么心中锦绣,那些从容的词都和饿殍无关。
幸好朝廷来人放了两天的粮,不然他已经死了。
他恨谁呢?恨流寇、恨贪官、恨乡绅、恨朝廷。他饿急了谁都恨,但他更想吃上饭。
“小孩,碗呢?有吗?”
叫喊声把清卓的思绪唤回来,清卓把自己的碗递上去,管事的小吏打了一碗粥送到他手里。
“谢谢。”清卓手被热粥烫红,却依然死死攥着破碗。
“快走,下一位。”
-
一直从中午到晚上,城外的长龙才逐渐消散,按这个速度估计,聚集在临北府外的流民有上万之数。
莫栩估算了一下粮食的消耗,哪怕粥里掺了糠,又弄得很稀,这一天的消耗也得有个两百石。
不多会,忙完的许通判见莫栩还在城外,也不由一怔:“令君还在这?”
“嗯”,莫栩应了一声,而后说道:“不太放心,第一天总是想多看看。今天用了多少粮?”
“二百一十石,粮应该够撑上许多天。”许通判还想说点什么,不过欲言又止,转而问道:“令君吃过了吗?要不一起用饭?”
“还没,那正好蹭你们一顿饭。”
许通判和莫栩来到棚里,忙了一天的官吏在休息,有杂役正在烧开水,以及把早就做好的饼摞到棚中间的草席上,草席还放着一小盆干菜。
干菜撒到开水里就是一碗菜汤,菜汤就上饼,就是他们今晚的晚饭了。
“通判大人也来吃饭?正好,水刚开。”有人见了许通判,当即招呼道,随后又见到了旁边的莫栩,疑惑问道:“这位是?”
“哦,这位……这位是京城来的同僚。”
“这……”这位府衙的小吏不知道通判大人为啥把人往这里领,这也不是招待的地方啊。
那人长得一副俊俏模样,跟这施粥的木棚和众人格格不入。再看那草席上干巴巴的饼,就带这么一位京城来的贵客吃这个?
“别拘谨,你们该吃吃,我们今天就是随便吃顿饭。”许通判开口道。
“好吧。”
上官都发话了,不知道这京城来的大人物是来摆官架子还是来表示自己亲近下层,累坏的众人也懒得搭理,各自盘坐在地上就吃了起来。
有小吏给许通判和莫栩都打了菜汤端过来。
“有劳了。”莫栩接过菜汤,上面撒了一层干菜,枯萎的干菜在水里泡开,散发出不算好闻的草味。
反观小吏和婆子们的菜汤,就连这干菜都不舍得多拿,只用两指头捻了一些就算糊弄过去。
“给。”许通判又递过来一个饼。
莫栩把饼接了过来看了一眼,这饼的颜色很深,而且摸起来很硬,估计是掺了粗粮和谷壳的原因。
咬了一口,莫栩牙一紧,捂着嘴差点没喊出声。
这玩意实在是太硬了,不像饼反倒像块石头,拿来砸人估计都生疼。
“唉哟,大人您别……”最近的小吏见到莫栩直勾勾把饼就往嘴里送,拦都拦不住。
有些婢女杂役低头暗自发笑,哪来的公子哥,来这地方凑热闹干啥,喜欢摆什么“与民同乐”的姿态,这下出丑了吧。
莫栩放下饼看了一下旁边,才发现众人都是把饼掰断,在菜汤里泡软了,才放到嘴里吃。
“府衙的公餐平时就吃这个?”莫栩举起手里的饼问许通判。
有人腹诽果然是不食人间烟火的贵公子,就这粗粮饼有人想吃还吃不到呢。
“令君若是吃不惯,可以……”
“不是那个意思,我还没娇贵到一顿饭都将就不下”,莫栩打断许通判的话:“只是从没吃过,让各位见笑。”
他这么坦然,反倒让看笑话的人有点不好意思。
许通判见莫栩态度诚恳,才逐渐放下心来。他回答道:“是啊,百姓和官府手里都没粮。府衙能出这些公餐已是不易。”
莫栩若有所思,明白了许通判邀请他来吃这顿饭的意思。
昨夜在当垆楼里的宴席,与今日木棚中的硬饼相比简直云泥之别。民生困苦不堪,主官只顾享受,这江知府,如何能称得上一个合格的父母官?
中书令上达天听。这许通判是想通过他跟中枢告状,这才用一顿饭来暗示。
“明白了。”莫栩点点头。
“令君明白就好”,许通判知道自己的目的达到了,又试探地问了问:“那,还吃吗?”
“吃,来都来了,怎么能不吃。”
莫栩学着掰开一块饼,泡在了干菜汤里搅了搅,才用手捞了起来放进嘴里。
这回确实咬动了,但是那味道实在难以恭维,如果不是事先知道,他很难把嘴里的味道跟食物联系起来。
饼块粗粝的口感弥漫在口腔,莫栩忍着不适嚼了几下,喝了一口菜汤才囫囵咽了下去。
莫栩就这么不紧不慢地吃了两个饼。难吃又如何,在食不果腹的年头,这东西对穷人来说就是珍宝,还轮不到他来嫌弃。
许通判倒是习惯的很,看起来没少吃过。这会他第三个饼都快吃完了,见莫栩停下,问道:“令君吃饱了?”
“吃饱了。”
“许君今日所行为大功德之事”,莫栩拍掉手中的饼渣,端起还剩的半碗菜汤举向许通判:“当浮一大白!”
许通判愣了一下,随即“哈哈”一笑,跟莫栩碰了碗。
两人一饮而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