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八章
刘师傅就拉着孙女说话。
孙女问她:“娘,那个叔叔是谁呀?”
刘师傅愣了愣。
这丫头,怎么管杨廷昭叫叔叔呢?
不应该喊‘杨先生’嘛?
她沉默良久。
杨廷昭是杨家的嫡支子弟,按照礼仪称呼杨廷昭,确实没错。
可杨家不过一户商户,比不上镇国公府,更加比不上杨家老太太身份显赫。
杨廷昭是杨家的独苗,杨家的人宠爱得紧。
他们把杨廷昭视为宝贝疙瘩。
“你叫他叔叔,是因为他的年龄和咱们差不多。”刘师傅解释道。
“哦!”
“他的父亲是朝中大员,官职虽然不及我,可他的父亲和舅舅是御史,朝堂上说话极其有用的人物。”刘师傅道。
孙女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刘师傅笑着摸了摸她的头:“你要记得,咱们家的纸,是沾了贵人的福气,不能随意浪费,明白吗?你爹爹说得对,咱们的东西不算金贵。”
孙女似懂非懂。
她不明白什么是贵人,不过既然娘说不算金贵,她就认同了。
刘师傅又跟女儿说了些体己话儿。
她问女儿的功课:“你的功课做完了吗?”
“嗯。”
“那你先去念书吧,我去看看灶膛里烧的水开没有,免得烫着了你......”刘师傅道。
刘秀才回家了,家里就剩下她一个人,她担心丈夫回来找不到她,所以打发儿子去念书。
刘秀才的儿子叫刘子玉。
刘师傅对孙子刘子玉寄予厚望。
她相信儿子有机会考取秀才,而孙子就没指望。
他只能考到童生。
刘师傅一直觉得自己亏待了孩子,对他严厉。
刘子玉很懂事,从来不惹麻烦。
他听从母亲的安排,去了书院读书。
刘师傅在厨房忙碌着。
杨廷昭则带着自己新交的朋友,进了自己租赁的宅子里喝茶闲聊。
两人刚坐定,刘子玉拎了两罐酒过来。
“表哥,你怎么来京城了?”刘子玉问,“你在南直隶不好好做官,到京城来做甚?”
杨廷昭是个孤儿。
他的母亲是个妓|女。
刘子玉和他关系很好,一口一个‘表哥’地称呼杨廷昭。
杨廷昭也很尊重刘子玉。
“我要去参加科举。”杨廷昭含蓄告诉刘子玉,“这次来京,主要是为了求取功名,顺便游历。”
刘子玉恍然大悟。
他们俩都是穷苦百姓的孩子,彼此惺惺相惜。
“真好啊。”刘子玉笑眯眯说,“你要当状元郎了。
“......我在京城买了套宅子。”杨廷昭答道。
“表哥真阔绰!”
杨廷昭哈哈笑。
他知道京城繁华,京官多如牛毛,哪怕只是个小芝麻官,也是很风光的。
杨廷昭从小到大,就没享过富贵,只享了些穷苦日子。
他没见识过奢侈。
刘子玉却是见惯了的。
刘子玉的祖父是三品通政司主事,他家里有钱的。他也经常买铺子田产,做点小买卖。
刘子玉很羡慕杨廷昭。
他不想读书,就在家里做买卖。
可刘师傅不准他胡闹。刘子玉只能听从祖母的。
“表哥,你买了多少房契田契啊?”刘子玉问,他想借此打探杨廷昭在京城置办了多少产业,然后好跟他合伙做买卖,分一杯羹。
他家里不缺银子。
杨廷昭却道:“你猜?”
刘子玉笑了笑。
这个表哥啊,永远都是这副玩世不恭的模样,好像永远都不知愁滋味。
杨廷昭和刘子玉一边说笑,一边等刘师傅回家。
他们俩都不敢喝酒,就点了些果脯蜜饯之类的小零嘴,坐在客厅里吃饭。
“你这次回来住几天啊?”刘子玉问。
杨廷昭笑了笑,道:“我也不知道,或许几日,或者一辈子住在京城......”
说这句话的时候,他语气略带感慨。
刘子玉惊讶:“不走了?”
杨廷昭笑了笑。
“我倒不想不走,就怕你姨奶奶赶我走……”杨廷昭笑道,“我姨奶奶不喜欢我。她总觉得我娘是个妾室,配不上她。”
“她是不是眼瞎,竟然嫌弃我娘。”刘子玉哼了声。
杨廷昭就笑了。
两人正说着话,突然有仆妇急匆匆跑进来禀告道:“老爷,姑娘,有人拿着您的拜帖求见。”
杨廷昭和刘子玉对视一眼。
两人都微怔。
“谁啊?”刘子玉问。
仆妇摇摇头,说不清楚。
杨廷昭站起身:“你们先吃,我瞧瞧去。”
刘子玉忙道:“表哥,别理他,我陪你去!”
“不用。”杨廷昭摆手。
说罢,他径直往门口去了。
他还没有迈出门槛,纪怀若就追了上来,拦住了杨廷昭的路。
“我送你去。”纪怀若低声对他道。
他们两人的婚期近了。
这种场合,是绝对不能分开的。杨廷昭想了想,没再推辞。
纪怀若和杨廷昭并肩往前院走。
刘子玉则快步去了厨房,把今天晚上的菜端到了客厅。
他一抬头,看到了杨廷昭和纪怀若并肩的背影。
两人都穿着玄色长衫,一前一后走动。
杨廷昭的腰间挂着块墨玉。
那是他祖父赏赐给他的。
杨廷昭的祖父,当初是靠着科举才做官的。
后来他的父亲做了宰辅,就慢慢转行。
他的父亲是个读书人。
而且杨家的人很奇怪,除了祖父是个文人,父亲也是个文人。
杨家人的性格,跟他们父亲差不多。
杨老爷子不管家,杨大爷掌管着整个家业。他不但是读书人,还有几千亩良田。
杨大爷的儿子们也是各有所成。
杨二爷早逝,膝下只有杨廷昭。
因为他父亲杨老爷子曾经教导过他,不学无术,必遭报应;学富五车,则锦绣前程。
杨廷昭不愿意辜负父亲的期盼,从小刻苦读书。他的父亲死得早,他没了依靠,全靠自己奋斗,也有了如今的局面。
“表哥。”杨廷昭和纪怀若已经到了正堂,正堂坐着一名青衣短须、满脸堆笑的中年男子。他穿戴普通,一双小眼睛精光闪烁,显得颇为狡猾。
杨廷昭不认识他。
纪怀若却认识。
这人是礼部右侍郎何敬的外甥何茂森。
何家原是商户。
他们家祖祖辈辈经营丝绸、布料。
朝廷每次拨款,礼部和工部都是优先照顾何家的,因为何家是朝廷最大的贡品供应商,他们家的货源丰富。
作者有话说:
孙女问她:“娘,那个叔叔是谁呀?”
刘师傅愣了愣。
这丫头,怎么管杨廷昭叫叔叔呢?
不应该喊‘杨先生’嘛?
她沉默良久。
杨廷昭是杨家的嫡支子弟,按照礼仪称呼杨廷昭,确实没错。
可杨家不过一户商户,比不上镇国公府,更加比不上杨家老太太身份显赫。
杨廷昭是杨家的独苗,杨家的人宠爱得紧。
他们把杨廷昭视为宝贝疙瘩。
“你叫他叔叔,是因为他的年龄和咱们差不多。”刘师傅解释道。
“哦!”
“他的父亲是朝中大员,官职虽然不及我,可他的父亲和舅舅是御史,朝堂上说话极其有用的人物。”刘师傅道。
孙女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刘师傅笑着摸了摸她的头:“你要记得,咱们家的纸,是沾了贵人的福气,不能随意浪费,明白吗?你爹爹说得对,咱们的东西不算金贵。”
孙女似懂非懂。
她不明白什么是贵人,不过既然娘说不算金贵,她就认同了。
刘师傅又跟女儿说了些体己话儿。
她问女儿的功课:“你的功课做完了吗?”
“嗯。”
“那你先去念书吧,我去看看灶膛里烧的水开没有,免得烫着了你......”刘师傅道。
刘秀才回家了,家里就剩下她一个人,她担心丈夫回来找不到她,所以打发儿子去念书。
刘秀才的儿子叫刘子玉。
刘师傅对孙子刘子玉寄予厚望。
她相信儿子有机会考取秀才,而孙子就没指望。
他只能考到童生。
刘师傅一直觉得自己亏待了孩子,对他严厉。
刘子玉很懂事,从来不惹麻烦。
他听从母亲的安排,去了书院读书。
刘师傅在厨房忙碌着。
杨廷昭则带着自己新交的朋友,进了自己租赁的宅子里喝茶闲聊。
两人刚坐定,刘子玉拎了两罐酒过来。
“表哥,你怎么来京城了?”刘子玉问,“你在南直隶不好好做官,到京城来做甚?”
杨廷昭是个孤儿。
他的母亲是个妓|女。
刘子玉和他关系很好,一口一个‘表哥’地称呼杨廷昭。
杨廷昭也很尊重刘子玉。
“我要去参加科举。”杨廷昭含蓄告诉刘子玉,“这次来京,主要是为了求取功名,顺便游历。”
刘子玉恍然大悟。
他们俩都是穷苦百姓的孩子,彼此惺惺相惜。
“真好啊。”刘子玉笑眯眯说,“你要当状元郎了。
“......我在京城买了套宅子。”杨廷昭答道。
“表哥真阔绰!”
杨廷昭哈哈笑。
他知道京城繁华,京官多如牛毛,哪怕只是个小芝麻官,也是很风光的。
杨廷昭从小到大,就没享过富贵,只享了些穷苦日子。
他没见识过奢侈。
刘子玉却是见惯了的。
刘子玉的祖父是三品通政司主事,他家里有钱的。他也经常买铺子田产,做点小买卖。
刘子玉很羡慕杨廷昭。
他不想读书,就在家里做买卖。
可刘师傅不准他胡闹。刘子玉只能听从祖母的。
“表哥,你买了多少房契田契啊?”刘子玉问,他想借此打探杨廷昭在京城置办了多少产业,然后好跟他合伙做买卖,分一杯羹。
他家里不缺银子。
杨廷昭却道:“你猜?”
刘子玉笑了笑。
这个表哥啊,永远都是这副玩世不恭的模样,好像永远都不知愁滋味。
杨廷昭和刘子玉一边说笑,一边等刘师傅回家。
他们俩都不敢喝酒,就点了些果脯蜜饯之类的小零嘴,坐在客厅里吃饭。
“你这次回来住几天啊?”刘子玉问。
杨廷昭笑了笑,道:“我也不知道,或许几日,或者一辈子住在京城......”
说这句话的时候,他语气略带感慨。
刘子玉惊讶:“不走了?”
杨廷昭笑了笑。
“我倒不想不走,就怕你姨奶奶赶我走……”杨廷昭笑道,“我姨奶奶不喜欢我。她总觉得我娘是个妾室,配不上她。”
“她是不是眼瞎,竟然嫌弃我娘。”刘子玉哼了声。
杨廷昭就笑了。
两人正说着话,突然有仆妇急匆匆跑进来禀告道:“老爷,姑娘,有人拿着您的拜帖求见。”
杨廷昭和刘子玉对视一眼。
两人都微怔。
“谁啊?”刘子玉问。
仆妇摇摇头,说不清楚。
杨廷昭站起身:“你们先吃,我瞧瞧去。”
刘子玉忙道:“表哥,别理他,我陪你去!”
“不用。”杨廷昭摆手。
说罢,他径直往门口去了。
他还没有迈出门槛,纪怀若就追了上来,拦住了杨廷昭的路。
“我送你去。”纪怀若低声对他道。
他们两人的婚期近了。
这种场合,是绝对不能分开的。杨廷昭想了想,没再推辞。
纪怀若和杨廷昭并肩往前院走。
刘子玉则快步去了厨房,把今天晚上的菜端到了客厅。
他一抬头,看到了杨廷昭和纪怀若并肩的背影。
两人都穿着玄色长衫,一前一后走动。
杨廷昭的腰间挂着块墨玉。
那是他祖父赏赐给他的。
杨廷昭的祖父,当初是靠着科举才做官的。
后来他的父亲做了宰辅,就慢慢转行。
他的父亲是个读书人。
而且杨家的人很奇怪,除了祖父是个文人,父亲也是个文人。
杨家人的性格,跟他们父亲差不多。
杨老爷子不管家,杨大爷掌管着整个家业。他不但是读书人,还有几千亩良田。
杨大爷的儿子们也是各有所成。
杨二爷早逝,膝下只有杨廷昭。
因为他父亲杨老爷子曾经教导过他,不学无术,必遭报应;学富五车,则锦绣前程。
杨廷昭不愿意辜负父亲的期盼,从小刻苦读书。他的父亲死得早,他没了依靠,全靠自己奋斗,也有了如今的局面。
“表哥。”杨廷昭和纪怀若已经到了正堂,正堂坐着一名青衣短须、满脸堆笑的中年男子。他穿戴普通,一双小眼睛精光闪烁,显得颇为狡猾。
杨廷昭不认识他。
纪怀若却认识。
这人是礼部右侍郎何敬的外甥何茂森。
何家原是商户。
他们家祖祖辈辈经营丝绸、布料。
朝廷每次拨款,礼部和工部都是优先照顾何家的,因为何家是朝廷最大的贡品供应商,他们家的货源丰富。
作者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