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一章 旧宅

  阿梨听了惊讶地张着嘴,不可思议地看着我,“怎么会?世上哪有父母不爱自己孩子的?”

  殊不知这无心的一句话,竟在我心间掀起盈盈波澜。这父母与子女本不是自己择来的缘分,天注定的事情,有人喜,自也有人怨。这父母爱子女本不是人之常情,经过一代又一代的规训后,这也成了每个人需蹈守的准则了。自己父亲,虽不说有无父女之情,但平日里的关心与爱护却也寥寥无几。

  “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症状吗?” 女人生育本就是在鬼门关上走一遭,衣衣又遭受了人生那些变故,能顺利将孩儿产下来,已是万幸。但只怕这产后的恢复,格外艰辛。

  莫小姐摇摇头,一副惋惜的表情道:“这些我也是听别的姑娘小姐们说的,这具体情形我也不知。”

  “那她人现在在何处?”我还是耐不住性子,欲去寻她,凭己力去减轻其所痛。

  “好像是在城郊的别院,距离城内远着呢。这具体位置还得问我爹爹,这陈家的安置问题都是我爹爹安排的。”

  可我们停留在江陵的日子只有今天一日,我心头好不容易燃烧的小火苗又被自己狠狠掐灭了。

  而衣衣的故事,似也如众人嘴边的谈资般,雁过无痕的从我们嘴边淌过,可我心头的疙瘩依旧还在。

  而其他人早被林琅的长街吸引而去,这谈话自然到此截然而止。

  不一会儿,大家的目光便被街边杂耍的艺人吸引力过去,便将刚才谈论的立马抛弃在脑后…

  ——

  这游玩的时间过得飞快。只感觉还未走几个街巷,这太阳便渐渐垂了西。入了秋的江陵城,没有春夏时节连绵的阴雨,秋日多是晴日,似是在弥补春夏季节错过的晴天般。晴朗无云的天,殷红的夕阳藏在望不到头的屋檐下,沿着轮廓而散开的柔和阳光懒洋洋地落在大地上,眼前的一切似笼罩着一层金光般,让这市井街道霎时间变得祥和安静。

  “怎么买了这么多东西!”随着步子的推移,手中的东西越发沉甸甸起来,看着三人手中大包小包的东西,我忍不住感叹道。

  “兴是许久未逛街,今日冲动,便买下了这么多物件。”阿梨懊恼地看了眼自己手中的物品,虽烦恼但又自我安慰道:“不过军中物资本就简陋,今日多买些回去,准没错!”

  “那前方还有一条街,那里的胭脂水粉可是在江陵城中出了名的好!”莫小姐得了阿梨此言,兴奋地抬起手臂,费力地指着远处喧闹的街巷,仿佛似有用不完的精力般。

  阿梨精力充沛,自可以跟着她胡闹,而我这段时日总觉疲惫不堪,没走几步,便跟在他们身后喘气。脚步虽放缓,但我的眼也未闲着,四处观望着,欲通过这一幢幢高楼窥见当年祖母的痕迹。

  “这前面是何处?我望着眼前一个废弃不堪的旧宅邸,疑问道。瞧着它不仅年久失修,这屋外似还有被烧过的灰烬。 

  这栋宅子地处江陵城有名的街坊,东市毗邻其右,虽处于闹市,但却拥有难得的幽静。仔细观察,这残缺的门槛打造得精美无比,门口摆放的两头石狮子也雕刻得栩栩如生,想必这原主人非富即贵。

  但为何这么好的宅子在此撂荒?又是和原因这宅子破败至今?

  “这是当年郑家的旧宅。”

  “郑家?当年郑知府的宅子?”从大门上荒置的牌匾依稀能看出,一个郑字,我偏头观察着,继续疑惑道,“可当年郑家不是全家葬身于火海,族人已不在,这宅子又为何空置至今?”

  “当年是有不少富商要出重金将此宅买下,可父亲不允。久而久之,因为父亲的强势抗拒,这宅子渐渐也无人问津,不少人还传这是冤魂不散的凶宅。”

  虽是在大白日,但听了莫小姐这番话,加上时不时吹来的吧傍晚凉风,阴森森地气息伴着如鲜血般殷红的夕阳,我和阿梨都被渗得直打哆嗦。

  “你们莫怕,这宅子一直不卖是因为,父亲说这宅子自会有人回来继承的。况且这原来的郑知府也是我们江陵有名的大家,当年江陵瘟疫,郑家不惜牺牲全族来保卫江陵整城。虽当时无力回天,但他们的故事也值得千古流芳。若将他的宅邸转手卖给他人,这江陵城的多少学子会寒心啊!”莫小姐仰着头,看着这破败的牌匾,难免伤感道。

  荆楚多杰俊,文人甲江山。楚地的文人荟萃,自是离不开这一任又一任知府的努力。礼遇文人,注重教育,是每任江陵知府墨守的规则,自而久之,此地自也形成了崇文敬才的风气。各地无数怀才不遇的文人墨客都汇聚于此,在人杰地灵的楚地继续创作,借机寻找伸展志向的出路。

  而这楚地又是楚王世袭的封地,也是鱼米之乡、人才辈出之地,怪不得林逸第一步便将这楚地拿下,为今后的四方征战提供坚实的基础。

  “可这郑家全员都葬身火海,又怎么会有人来继承这宅邸呢?”莫小姐似还沉溺在悲伤的阵痛中,摇着头感叹着,“还不如将此宅邸修缮,化为管用。” 

  这破败的宅子处在闹市间,与周遭精致文雅的其他宅子形成鲜明对比,实在不美观。可莫知府究竟等的是何人?难不成是被外派的郑景?

  我蓦然反应过来,欲瞥头回复莫小姐时,正好撞上阿梨同样恍然大悟的眼神。她那几日虽不在军中,但与林逸的书信往来间,自也知晓了郑景的真实家世。

  只是我们二人诧异,莫知府怎么早在多时便知道了郑景的事。

  “听闻我爹爹说,这郑老爷最是博学,对待子女的教育严苛,有百来条家训规范着他们的行为,其府中藏书经典无数,只可惜那场大火,将前人的心血都付诸一炬。”

  出身在这样的书香世家,行人做事自也有他们的风骨与坚持。郑景虽幼时侥幸从大难中逃出生天,但亲眼目睹着郑家在大难中的无奈与英勇就义。幼时的阴影早已刻成了伤疤,落在他心尖,这简单的家训变成了他唯一证明其身世的金贵律令。虽少时离家,但家族的熏陶不减而增,反而愈加规范这自己的言行,苦情地恪守着这注定悲剧的结局。也怪不得他不惜一切代价让整座江陵城为自己家族陪葬,不愿更换主公,面对威逼利诱,仍坚守于王充麾下;不愿违背本心,为一己私利随意践踏女子身躯……

作者有话说: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