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二章 良师
册封大典结束以后,关熙给关擎,戚岚请过安就立即到了苏府,来拜见他的老师。
彼时苏钰正从慧择书院回来,刚收拾完就听见李管家进来报大殿下到了。
他没有去参加关熙的册封大典。一是觉得大晋朝堂上有不少熟人,若是见了面免不得要通过他是大殿下老师的身份来揣测他和关擎的关系。二是他本就不是喜欢锦上添花的人。
一开始还怕关熙心里不舒服,故而这会子听见李管家来报,多少有些诧异。
“请大殿下到正厅去,我即刻就到。”苏钰言罢便走到屏风后的书柜前取下一个长条的红漆楠木盒子,里面是前朝名家,正阳年间宰相顾海之的名篇真迹《正阳论策》,讲的治国爱民之道。
苏钰十分心爱,很少示人,但是今日是关熙的大日子,他作为老师总要割爱送学生一份厚礼。
他两手横抱着木盒,穿过长廊,走去正厅。
关熙身穿着一身桂黄色团龙直缀,正坐在正厅喝茶。抬头远望连廊上,见一白衣飘飘的人携着一个长条木盒从容走来,香雪肤,星河眸,公子无双。
关熙与苏钰只见过一面,但是印象十分深刻,看出是苏钰他便赶忙起身,快步迎上去。
“景策见过老师,今日册封大典按理本该上午就来苏府给您请安,奈何宫中礼仪繁琐,直到现在才得空,还望老师莫要怪罪。”
“大殿下客气了,我还怕殿下因为我未去观礼而不悦。”苏钰同关熙客气的打着照面。
“老师做什么自有老师的道理。来,老师,我帮您拿着”关熙笑着从苏钰手中接过盒子,跟在苏钰身后进了正厅。
两人落座,苏钰指着木盒对关熙道:“大殿下,为师想着今日是你的大日子,便选了前朝顾海之的《正阳策论》送你做礼。顾海之的字,棱角圆滑但是笔触锋利,正如其人柔中带刚。这篇《正阳策论》讲的是为君之道,如何知人善用,如何治权朝堂在此篇中都论证的仔细。这是为师的一片心意,也望大殿下能早日为圣上分忧。”
关熙听的仔细,连连点头,苏钰说完,他将手中的木盒两手掌住向老师躬身一礼:“愿景策不负老师厚望。景策的字是老师取得,还望老师直呼吾名,莫要生分。”
苏钰见少年虽然才到上京半个月,但是气质做派有样学样,全然不见了原来的局促,举手投足之间还隐约透露出天皇贵胄的贵气。
学的倒是快,想来是个聪明孩子。
苏钰一边想一边应着关熙的话:“好,那以后便唤景策。”
“景策,你原来书读到哪里了,为师也好给你计划下半年的学业。”
“老师,我原来只是跟着私塾先生读过几日,不过先生的学识不深,只是车轱辘似的来回教着小儿启蒙的书,我虽一直跟着念,但也只是多学了一些字。后来自己也草草读过了《大学》《中庸》还有《平宁本纪》《古今论策》一类的书籍,不过总归无人讲解,留有许多困惑之处,如今还算不得略懂皮毛。”
苏钰细细的听完基本上知道了关熙的书读到了什么程度,不过他心里明镜似的,关熙所说的草草读过绝不是水过地皮湿这么简单。不然他没有今日的心思,也没有今日的谈吐。
不过一个边疆小镇的少年能自制刻苦至此,心中的野心和求知的欲望有多强烈也由此可知。
“无妨,那我们便从《大学》开始讲,十二为一旬,一旬休一日,每日为师教你三个时辰,剩下的课业你在两个时辰内完成,便不再占你平时的时间,毕竟圣上还给你请了教骑射和武功的师父。”
“景策觉得老师安排甚妥。”关熙冲着苏钰发自真心的笑了笑。
说实话,就算没有苏钰与皇上知己的关系,他也很像接近这个人。
一个形象甚佳,温文尔雅的人,还谈吐不凡,见多识广,偏生又谦逊有礼,温和真诚。无论是外貌,才华,还是人品,这样的人都是世间少有,也怪不得能得自己父皇看重。
关熙原来所见之人,大多是为了蝇头小利而勾心斗角,见人沦落就落井下石的人。又或许是世间这样的人本就太多,故而让一个十四的少年也因此迷了心智,陷入私怨之中,心思狭且深。
后见苏钰,才知世间有此如兰君子。
他与苏钰交谈半晌,虽还不曾打开心扉,但是也已经能够不再设防。
所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他旁敲侧击的讲到自己曾经所受的不公与苦难,苏钰竟能一一领会,再迂回着为他详解,替他宽心。将他从芸芸众生的拥挤中拉起来,坐在高楼俯视拥挤。
是理解,是宽容,是洞彻,但不认同也不计较。
一番话下来,关熙只觉灵台清明,拂去障目一叶,而后见得深林。
——
关擎在乾泽殿批完折子,眼看着天色已经暗下来,唤夏长道:“大殿下他从苏府回来了吗?”
“禀陛下,还未曾呢。”
关擎敛了敛眉,不悦道:“去催一催他,别叨扰他老师休息。”
夏长暗笑,恐怕是打扰您和苏先生得休息才对吧。而后正色应了一声退下去。
关擎手指微蜷,轻叩着桌面。他阅人无数,第一眼见关熙就知道这个孩子心思阴狠。不过现在只是以牙还牙的小狼,还不是见人就咬的毒蛇。
而苏钰与其恰好相反,从小从的就是君子之道,性格又温和有分寸。是带着关熙从泥泞逼仄走到阳康大道的不二人选。
“不过关景策这孩子也粘人了些,去了一下午还不知道回来。他在那里待着,让我怎么去?”关擎摇摇头“还真有点后悔了,早知道让他认个义父,也不用成天呆在一起了。当真是少算了一步。”
关擎一边想一边郁闷,最后干脆自己在殿中踱步。一炷香让人去催一回,只等着关熙回了宫,他才带着早早让人买了的桂花糕,一身便服出了宫,直奔苏府去。
彼时苏钰正从慧择书院回来,刚收拾完就听见李管家进来报大殿下到了。
他没有去参加关熙的册封大典。一是觉得大晋朝堂上有不少熟人,若是见了面免不得要通过他是大殿下老师的身份来揣测他和关擎的关系。二是他本就不是喜欢锦上添花的人。
一开始还怕关熙心里不舒服,故而这会子听见李管家来报,多少有些诧异。
“请大殿下到正厅去,我即刻就到。”苏钰言罢便走到屏风后的书柜前取下一个长条的红漆楠木盒子,里面是前朝名家,正阳年间宰相顾海之的名篇真迹《正阳论策》,讲的治国爱民之道。
苏钰十分心爱,很少示人,但是今日是关熙的大日子,他作为老师总要割爱送学生一份厚礼。
他两手横抱着木盒,穿过长廊,走去正厅。
关熙身穿着一身桂黄色团龙直缀,正坐在正厅喝茶。抬头远望连廊上,见一白衣飘飘的人携着一个长条木盒从容走来,香雪肤,星河眸,公子无双。
关熙与苏钰只见过一面,但是印象十分深刻,看出是苏钰他便赶忙起身,快步迎上去。
“景策见过老师,今日册封大典按理本该上午就来苏府给您请安,奈何宫中礼仪繁琐,直到现在才得空,还望老师莫要怪罪。”
“大殿下客气了,我还怕殿下因为我未去观礼而不悦。”苏钰同关熙客气的打着照面。
“老师做什么自有老师的道理。来,老师,我帮您拿着”关熙笑着从苏钰手中接过盒子,跟在苏钰身后进了正厅。
两人落座,苏钰指着木盒对关熙道:“大殿下,为师想着今日是你的大日子,便选了前朝顾海之的《正阳策论》送你做礼。顾海之的字,棱角圆滑但是笔触锋利,正如其人柔中带刚。这篇《正阳策论》讲的是为君之道,如何知人善用,如何治权朝堂在此篇中都论证的仔细。这是为师的一片心意,也望大殿下能早日为圣上分忧。”
关熙听的仔细,连连点头,苏钰说完,他将手中的木盒两手掌住向老师躬身一礼:“愿景策不负老师厚望。景策的字是老师取得,还望老师直呼吾名,莫要生分。”
苏钰见少年虽然才到上京半个月,但是气质做派有样学样,全然不见了原来的局促,举手投足之间还隐约透露出天皇贵胄的贵气。
学的倒是快,想来是个聪明孩子。
苏钰一边想一边应着关熙的话:“好,那以后便唤景策。”
“景策,你原来书读到哪里了,为师也好给你计划下半年的学业。”
“老师,我原来只是跟着私塾先生读过几日,不过先生的学识不深,只是车轱辘似的来回教着小儿启蒙的书,我虽一直跟着念,但也只是多学了一些字。后来自己也草草读过了《大学》《中庸》还有《平宁本纪》《古今论策》一类的书籍,不过总归无人讲解,留有许多困惑之处,如今还算不得略懂皮毛。”
苏钰细细的听完基本上知道了关熙的书读到了什么程度,不过他心里明镜似的,关熙所说的草草读过绝不是水过地皮湿这么简单。不然他没有今日的心思,也没有今日的谈吐。
不过一个边疆小镇的少年能自制刻苦至此,心中的野心和求知的欲望有多强烈也由此可知。
“无妨,那我们便从《大学》开始讲,十二为一旬,一旬休一日,每日为师教你三个时辰,剩下的课业你在两个时辰内完成,便不再占你平时的时间,毕竟圣上还给你请了教骑射和武功的师父。”
“景策觉得老师安排甚妥。”关熙冲着苏钰发自真心的笑了笑。
说实话,就算没有苏钰与皇上知己的关系,他也很像接近这个人。
一个形象甚佳,温文尔雅的人,还谈吐不凡,见多识广,偏生又谦逊有礼,温和真诚。无论是外貌,才华,还是人品,这样的人都是世间少有,也怪不得能得自己父皇看重。
关熙原来所见之人,大多是为了蝇头小利而勾心斗角,见人沦落就落井下石的人。又或许是世间这样的人本就太多,故而让一个十四的少年也因此迷了心智,陷入私怨之中,心思狭且深。
后见苏钰,才知世间有此如兰君子。
他与苏钰交谈半晌,虽还不曾打开心扉,但是也已经能够不再设防。
所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他旁敲侧击的讲到自己曾经所受的不公与苦难,苏钰竟能一一领会,再迂回着为他详解,替他宽心。将他从芸芸众生的拥挤中拉起来,坐在高楼俯视拥挤。
是理解,是宽容,是洞彻,但不认同也不计较。
一番话下来,关熙只觉灵台清明,拂去障目一叶,而后见得深林。
——
关擎在乾泽殿批完折子,眼看着天色已经暗下来,唤夏长道:“大殿下他从苏府回来了吗?”
“禀陛下,还未曾呢。”
关擎敛了敛眉,不悦道:“去催一催他,别叨扰他老师休息。”
夏长暗笑,恐怕是打扰您和苏先生得休息才对吧。而后正色应了一声退下去。
关擎手指微蜷,轻叩着桌面。他阅人无数,第一眼见关熙就知道这个孩子心思阴狠。不过现在只是以牙还牙的小狼,还不是见人就咬的毒蛇。
而苏钰与其恰好相反,从小从的就是君子之道,性格又温和有分寸。是带着关熙从泥泞逼仄走到阳康大道的不二人选。
“不过关景策这孩子也粘人了些,去了一下午还不知道回来。他在那里待着,让我怎么去?”关擎摇摇头“还真有点后悔了,早知道让他认个义父,也不用成天呆在一起了。当真是少算了一步。”
关擎一边想一边郁闷,最后干脆自己在殿中踱步。一炷香让人去催一回,只等着关熙回了宫,他才带着早早让人买了的桂花糕,一身便服出了宫,直奔苏府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