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才刚坐下,孟建德便问道:“你父母近日可好?”他脸上浮现歉意的表情,像是一位憨厚老实的村人一样来回搓了搓手:“自打他们进京,我还未曾去拜访过,说来属实失礼。”
“家父家母十分康健,母亲也时常惦记着您。”幼宁又提起之前的话由:“幼宁才和舅母说呢,今年除夕,不如咱们两家一起过吧?舅舅,一来您与我母亲也是多年未见,二来么,我们在京城没有旁的熟人,舅舅就是我们唯一的亲人,自然是想要常走动的。”
孟建德为难的看了一眼幼宁,又低下头:“这,你自然是一片好心,只是我们一早就说好了,过几天卖完了布,就先回老家去的……倒是要拂了你的好意。”
幼宁早有所料,因此并不意外,闻言便道:“既如此,当然不能乱了舅舅舅母的计划。喜英,”她叫来喜英:“咱们车上的东西,你先去拿回来,免得一会儿忘了。”
喜英把大包小包的礼品全都搬进来以后,幼宁也不想再多待下去,便提出告辞。孟建德与卢氏并未挽留用饭,只是虚情假意的将她送到了门口,丝毫没有提日后多来的客套话。
等到幼宁马车走远,孟建德堆着假笑的脸才拉了下来。
卢氏眉头微蹙,瞧着是当真觉得心疼:“那孩子瞧见咱们亲近,原也是兴高采烈来的,白白泼了她一捧冷水,怪招人疼。”
“若没有这些事,她既然是翠桃的孩子,咱们还能慢待她吗?”孟建德甩了甩袖子,可他穿着束袖的短褂,这动作做起来难免显得违和。
孟浩慨才端来洗好的瓜果,那些果子瞧着十分新鲜,单单只是看着就叫人垂涎,他嘴角期待的向上翘起,脚步轻快的走进来,却只看到屋里空荡荡的,没见到一个人的身影。
心中莫名的雀跃散去,他放下盘子,大步走到店门外,果然只看到了父母单薄的背影,并不见幼宁。
“表妹已经走了?”他失落了一瞬:“是儿子动作慢了,没有招待好她。”
“慢点也好,”孟建德背着手,脚步沉沉的走近屋里,又说了一句:“慢点好,你们小辈间最容易变亲近,还是生疏些更好。”
孟浩慨不明所以,便又望向卢氏。他是孟建德最小的儿子,孟家权势倒台时他还尚未记事,从小过的都是清贫的日子,对于孟家旧事也不怎么知晓。
如今在他跟前念叨那些事也没有什么意义,也只多个人一起提心吊胆罢了,卢氏不忍儿子如此,便也只说:“你只需知道,咱们同陆家,明面上不能有任何干系,所以,哪怕日后你再见到幼宁,也只当不认识好了。”
他们那般算计,却不知道幼宁已经对孟家起了疑心。马车上,喜英把手炉递给幼宁,便借着这个动作低声说:“姑娘,奴婢见过那位舅老爷。”
“哦?”幼宁惊讶的看着她:“你从哪见过?”
“上次姑娘病了,高烧不退,奴婢怕一直耽误着反倒坏了事,便拖人去请了大夫过来。当时,奴婢就在咱们府门口见过他。”
她那时只顾着交代门口的小厮去请大夫,看到门口停着一辆马车也并没有觉着古怪,毕竟当天是大学士设宴,幼宁去不了,还有其他人得去宴上,免不了要坐马车。
“奴婢记得他,是因为他着装属实奇怪。”喜英说起他那时的模样:“这个天气,大家都戴棉帽,可他却戴了一顶斗笠,帽檐很大,连眼睛都看不清。衣服外面还裹着一层黑布,不知道是为了取暖,还是为了不叫人看出他穿了什么,煞是突兀。”
“本来奴婢不觉得有什么,可舅老爷看见奴婢以后,便忍不住想要遮脸,反倒叫奴婢记起他来。”喜英不断将记忆中的车夫与方才所见的舅太爷对比,个头身形也好,脸型轮廓也好,越想便越觉得相似。
幼宁思忖着:“若他便是当日的车夫,那与双宁出现异状的时间也是能对上的。可是,我与双宁一母同胞,他若碰到了什么事,缘何只与双宁说,却不与我说呢?”
“哪只这里蹊跷,当日公子也在,当是同公子商议才对,哪有找闺阁小姐说事的道理?”喜英又补充了一句:“就算老太太的心都偏到肚子里,也不能事事都只与二姑娘说个分明吧?”
“这事弯弯绕绕的,总觉着不是什么好事。”幼宁又回忆着双宁说过的话,双宁那日情绪失控,幼宁忙着安慰她,自然也疏漏了许多东西,如今再细细思索,才能觉出什么味道来。
连累。
双宁一直在说这个词,不论是提起先宁的事,还是说起幼宁日后的婚事,她都隐隐表现出一种对于自己存在的愧疚,深觉是自己连累了他们姊妹几个。
若是放在从前,双宁身体不好,汤药不断,寻常人家觉着她是个病秧子,不敢与陆家商议婚事,说出这句拖累还算合理。可如今,他们身在京城,双宁身体也硬朗了许多,先宁又是前途大好的新科进士,有何连累可谈?
喜英从前是在太后身边伺候的,遇事容易多想,她总觉着孟家态度暧昧,又想起兵部侍郎那叛贼与孟家的关系,唯恐包藏祸事,便道:“姑娘,还是让奴婢遣人去查吧,若真有什么问题,咱们也能早做打算。”
幼宁闻言,不禁皱眉。她不愿意叫喜英插手,便是因为双宁有告御状的心思,喜英能用的都是皇帝的人手,这事若交给皇帝的人手去查,她反倒成了最后才知道真相的人。
可凭她自己去查,万一这事当真紧要,叫她拖延下来,致使日后措手不及无法解决,那才叫追悔莫及。
“你说的也有道理,这样吧,今日我去找双宁聊聊,看看能不能打探出她的口风。”幼宁仍想最后再试一把:“若今日我一无所获,便叫你去查,看看这个孟家,又在做什么打算。”
作者有话说:
“家父家母十分康健,母亲也时常惦记着您。”幼宁又提起之前的话由:“幼宁才和舅母说呢,今年除夕,不如咱们两家一起过吧?舅舅,一来您与我母亲也是多年未见,二来么,我们在京城没有旁的熟人,舅舅就是我们唯一的亲人,自然是想要常走动的。”
孟建德为难的看了一眼幼宁,又低下头:“这,你自然是一片好心,只是我们一早就说好了,过几天卖完了布,就先回老家去的……倒是要拂了你的好意。”
幼宁早有所料,因此并不意外,闻言便道:“既如此,当然不能乱了舅舅舅母的计划。喜英,”她叫来喜英:“咱们车上的东西,你先去拿回来,免得一会儿忘了。”
喜英把大包小包的礼品全都搬进来以后,幼宁也不想再多待下去,便提出告辞。孟建德与卢氏并未挽留用饭,只是虚情假意的将她送到了门口,丝毫没有提日后多来的客套话。
等到幼宁马车走远,孟建德堆着假笑的脸才拉了下来。
卢氏眉头微蹙,瞧着是当真觉得心疼:“那孩子瞧见咱们亲近,原也是兴高采烈来的,白白泼了她一捧冷水,怪招人疼。”
“若没有这些事,她既然是翠桃的孩子,咱们还能慢待她吗?”孟建德甩了甩袖子,可他穿着束袖的短褂,这动作做起来难免显得违和。
孟浩慨才端来洗好的瓜果,那些果子瞧着十分新鲜,单单只是看着就叫人垂涎,他嘴角期待的向上翘起,脚步轻快的走进来,却只看到屋里空荡荡的,没见到一个人的身影。
心中莫名的雀跃散去,他放下盘子,大步走到店门外,果然只看到了父母单薄的背影,并不见幼宁。
“表妹已经走了?”他失落了一瞬:“是儿子动作慢了,没有招待好她。”
“慢点也好,”孟建德背着手,脚步沉沉的走近屋里,又说了一句:“慢点好,你们小辈间最容易变亲近,还是生疏些更好。”
孟浩慨不明所以,便又望向卢氏。他是孟建德最小的儿子,孟家权势倒台时他还尚未记事,从小过的都是清贫的日子,对于孟家旧事也不怎么知晓。
如今在他跟前念叨那些事也没有什么意义,也只多个人一起提心吊胆罢了,卢氏不忍儿子如此,便也只说:“你只需知道,咱们同陆家,明面上不能有任何干系,所以,哪怕日后你再见到幼宁,也只当不认识好了。”
他们那般算计,却不知道幼宁已经对孟家起了疑心。马车上,喜英把手炉递给幼宁,便借着这个动作低声说:“姑娘,奴婢见过那位舅老爷。”
“哦?”幼宁惊讶的看着她:“你从哪见过?”
“上次姑娘病了,高烧不退,奴婢怕一直耽误着反倒坏了事,便拖人去请了大夫过来。当时,奴婢就在咱们府门口见过他。”
她那时只顾着交代门口的小厮去请大夫,看到门口停着一辆马车也并没有觉着古怪,毕竟当天是大学士设宴,幼宁去不了,还有其他人得去宴上,免不了要坐马车。
“奴婢记得他,是因为他着装属实奇怪。”喜英说起他那时的模样:“这个天气,大家都戴棉帽,可他却戴了一顶斗笠,帽檐很大,连眼睛都看不清。衣服外面还裹着一层黑布,不知道是为了取暖,还是为了不叫人看出他穿了什么,煞是突兀。”
“本来奴婢不觉得有什么,可舅老爷看见奴婢以后,便忍不住想要遮脸,反倒叫奴婢记起他来。”喜英不断将记忆中的车夫与方才所见的舅太爷对比,个头身形也好,脸型轮廓也好,越想便越觉得相似。
幼宁思忖着:“若他便是当日的车夫,那与双宁出现异状的时间也是能对上的。可是,我与双宁一母同胞,他若碰到了什么事,缘何只与双宁说,却不与我说呢?”
“哪只这里蹊跷,当日公子也在,当是同公子商议才对,哪有找闺阁小姐说事的道理?”喜英又补充了一句:“就算老太太的心都偏到肚子里,也不能事事都只与二姑娘说个分明吧?”
“这事弯弯绕绕的,总觉着不是什么好事。”幼宁又回忆着双宁说过的话,双宁那日情绪失控,幼宁忙着安慰她,自然也疏漏了许多东西,如今再细细思索,才能觉出什么味道来。
连累。
双宁一直在说这个词,不论是提起先宁的事,还是说起幼宁日后的婚事,她都隐隐表现出一种对于自己存在的愧疚,深觉是自己连累了他们姊妹几个。
若是放在从前,双宁身体不好,汤药不断,寻常人家觉着她是个病秧子,不敢与陆家商议婚事,说出这句拖累还算合理。可如今,他们身在京城,双宁身体也硬朗了许多,先宁又是前途大好的新科进士,有何连累可谈?
喜英从前是在太后身边伺候的,遇事容易多想,她总觉着孟家态度暧昧,又想起兵部侍郎那叛贼与孟家的关系,唯恐包藏祸事,便道:“姑娘,还是让奴婢遣人去查吧,若真有什么问题,咱们也能早做打算。”
幼宁闻言,不禁皱眉。她不愿意叫喜英插手,便是因为双宁有告御状的心思,喜英能用的都是皇帝的人手,这事若交给皇帝的人手去查,她反倒成了最后才知道真相的人。
可凭她自己去查,万一这事当真紧要,叫她拖延下来,致使日后措手不及无法解决,那才叫追悔莫及。
“你说的也有道理,这样吧,今日我去找双宁聊聊,看看能不能打探出她的口风。”幼宁仍想最后再试一把:“若今日我一无所获,便叫你去查,看看这个孟家,又在做什么打算。”
作者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