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铜钟摇动,发出震天撼地的声响。

  不论宫人们手头都在做什么,听见这动静,都忍不住停下来,遥遥看向太和殿。

  今日是初五,新帝登基后第一次殿试,新进宫的宫女太监们从前没有见过这阵仗,一个个伸长脖子,好奇极了。

  幼宁瞥见他们有些心不在焉,叫住正无所事事的曹公公:“公公快来,这几个没什么见识,你快跟他们讲讲,考试都是怎么考的?”

  曹公公登时精神起来,甩了下拂尘,跑了出来:“那咱家可就得说道说道,咱家当年没进宫的时候哇,也是念过私塾的,教书先生考过会试,没考上,那科举是什么门道,咱家呀,再清楚不过了!”

  他们果真围了过来,叽叽喳喳的:“真的吗公公,快跟小的们讲讲吧!”

  “人们常说呀,书生文弱,其实不然。我朝学子众多,尤其到了乡试会试,大街小巷都是来考试的学生,可考场哪有那么大的地方呢?”曹公公语气夸张。

  几个小的跟着频频点头。

  “这些考试的学生,进了考场,每人分到一块被三面墙隔开的小格子,一直要待上好几天。这几天里,吃饭要自己带干粮,如厕也只能在这小格子里放个恭桶,到了夜里,也顾不得天冷不冷,考生们缩在小格子里,勉强睡一夜,第二天醒来接着再考。”

  他讲的绘声绘色,小宫人们也听得津津有味,有个小公公感慨着:“就这么干耗着,若当真文弱,可真熬不下来。”

  幼宁也跟着想,考生常年露天考试,真有那瘦弱的,也早早被刷了下去,能熬到殿试的,大都能文能武,即便不是武艺高强,也绝对身强体壮。

  太和殿虽说也在皇宫里,但到底不算是后宫场所,除了在太和殿侍候的宫人们,其余宫人鲜少能遇到考生,就是幼宁,进宫这么多年来,也从未碰见过一次。

  是以,这兜兜转转的,她竟也不知,自己多年未见的兄长,正遥遥坐在皇宫的另一头,等着成为天子门生。

  奉天承运,皇帝制日:朕惟帝王诞膺天命、抚御四方、莫不以安民兴贤为首务。朕缵承祖宗鸿绪。孜孜图治。民生休戚、日廑于怀。而治未臻于郅隆。其故何欤。今欲家给人足、以成丰亨乐利之休。何道而可。兴贤育才、原以为民。今既崇经学、以正人心。重制科、以端始进。乃士风尚未近古、以致吏治不清、民生未遂果陶淑之未善欤。抑风俗人心、习于浮伪。徒徇名而失实欤。必如何而能返棫朴作人之盛、以几时雍之化也。我国家揆文奋武。礼乐之彦、韬钤之臣、兼收并重。何以简用得人、使才称其职、庙堂著亮采之功、封疆有干城之效欤。在外地方大吏、惟督抚是赖。牧民之官、守令最亲。必表正而后景直。欲使大法小廉、遵功令而修职业、以争自濯磨。将何术之从欤。漕粮数百万、取给东南。转输于黄运两河。何以修浚得宜、而天庾藉以充裕、俾国收其利、民不受其害。其必有道以处此。尔多士志学已久。当有确见于中。其各摅夙抱、详切敷陈。朕将亲览焉。(取自康熙九年策问试题,研讨吏治、民生民食、仓储,特别关注黄河、淮河的修治。)

  今日天色尚可,微风和煦,并不十分寒冷,即便考生们坐在太和殿殿前,并无遮风挡雨之处,穿着厚些,也察觉不到寒冷。

  皇帝策问,除了选拔人才,自然也是想要寻求解决之道,策试的题目,也能流露出皇帝的治国理念。

  皇帝心系黎民百姓,考生自百姓中来,自然备受感触,落笔成章。

  眼看考生各个胸有成竹,奋笔成书,崔公公也忍不住变得得意起来,他小声与皇帝说:“陛下,奴才眼尖,已看见好几个考生写得一手好字,写下大片文章了。”

  “也是难得,这日头毕竟不比四五月份,他们握笔稳健,下笔也不犹豫,可见确实有真知灼见,就是不知能用上的,又有几句。”

  皇帝对此确实忧心。

  常言道,一朝天子一朝臣,现在朝中都是先帝在位时的老臣,虽说有几个冒尖的奸贼已经被皇帝出手整治以儆效尤,现在朝臣还算老实,但始终庸碌,不得帝心。

  若今年考生里也不见拔尖的,于皇帝治理朝堂绝非好事。

  好在皇帝之前亲自阅过会试考卷,也大略摸清了这届考生的学问水平,又补录了众多学子,多少还能遴选出可用之人。

  皇帝未登基前,自然也在朝中安插了自己的人脉,只是比起旧臣来,数量微薄,不能形成权衡之势。

  朝堂之上,最忌讳一家独大,众臣盘根错节互生利弊相互牵制,才算有利。

  除了世家大族,最好还有草根寒门,出身贫寒,心性高洁,又心系百姓身处水火,最清楚如何治理才能叫百姓满意。

  而这批寒门考生中,最出众的,当属会试时直言不讳险些犯下避讳的陆姓考生。皇帝这样想着,目光便在考场内巡视起来。

  又听得铜钟声响,举子们纷纷停笔。

  众生命数也定格在此处,只等宣判放榜的时候,才知十几年寒窗苦读究竟有没有辜负。

  陆先宁低着头,瞧着自己试卷上逐渐晾干的墨痕,心头便起了一丝惆怅。除去前程仕途,这一场考试,也是最后一次能寻得幼妹的机会了。

  他离家时,父母也曾劝慰,皇宫是吃人的地方,幼宁未必还能活着。即便还活着,宫里有宫里的规矩,又哪里能随便带她离宫呢?

  先宁知道这话是对的。

  但他总想着,无论如何再见她一面。因为他答应过的,将来要做大官,把她风风光光接回家去。

  那天遇到的夏公公,也并不记得宫女中还有叫幼宁的,只说回宫后也会替他盘问,也不知夏公公是否真的在帮他打听。

  他就这样心不在焉的一路胡思乱想着。

作者有话说: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