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民国12年年初,春节伊始。大雪纷飞里,即使是风光繁荣如上海,街道上也有些萧条。一路望过去,店铺门上大多都贴着红纸,上书回家过年去也。
有张纸粘的不太牢靠,被西北风呼地卷起,沿着黄浦江飞舞,江边是英法租界,时间推移,中国人也如游鱼般涌进。外国人见准了这商机,诸多平房铺陈开来,俯视看去,像雨后的野蘑菇密密麻麻。红纸在上方飞得越高,底下的房屋越发矮小密集。江水滚滚而去,船只愈见繁忙,码头上行人熙攘、车水马龙。
此时林家锣鼓吵人,哀乐震天,乐班不敢怠慢林家,都用尽了力气吹。大冬天里吹出了满头大汗。当差的,客人们,闲杂人等,都在这锣鼓与哀乐里结成一片,成了密不可分的整体了。
府内左侧的走廊里,一个二十多岁的男子,一身西式服装,皮鞋塔在走廊上,发出嗒趿的声音。他在灵堂门前犹豫了几分,还是推开了门。灵堂内少许安静些,随着开门外头的细碎的笑语声和锣鼓声都泄进来。
林亭昆出洋四载,一个月前写信说母亲身体不好,紧赶慢赶打发回家。然在船上晃荡了多日,还是没见到最后一面。
他与母亲感情不深,少时都由奶娘带着。他母亲是南浔的千金小姐,年轻时周身都泛着甜丝丝的江南味。和父亲相识于雨天的偶遇,那时候父亲称得上一表人才,挽起袖口为母亲撑伞,一身长衫潇洒随性。后来时过境迁,外公去世,公司都被父亲揽了去,渐渐露出不太光彩的本色。
他离家前的母亲房间总夹杂着如云如雾的大烟,最后一面见她神色枯槁,与现在的他有三分神似。
死亡。我们活着的时候,死亡尚不存在,当死亡来到的时候,我们又已经不存在了。这到底是对死亡的恐惧,还是真的不相信死亡的存在,林亭昆尚不得而知。
林远杉的存在算是夫妻二人分崩离析的导火索,那时林亭昆将将十岁,外公去世两年,有个外籍女人来家里闹,闹到最后竟多出了一个比林亭昆还大六岁的哥哥。
此时林母已多失望,从此在她五尺大小,奢华又冷清的房间内再也没出来,林亭昆只能偶然见到人影憧憧。
林远杉在市井间长到十六岁,家里爆发了几次大吵最后将他扔进军里,眼不见心不烦。
林远杉进来时,亭昆没认出来,直到他喊了一句,“亭昆。”亭昆才意识到眼前这个快一米九的粗壮男人是他那有名无实的哥哥。
他点点头示意,不知作何言语。
林远杉过来轻拍着他的背,说节哀。一瞬间他似乎真的感觉到了悲哀这种情绪,无法节制的悲哀,从十几年前的回忆追寻过来,附在林远杉的手上,缠住他,避之不及。
等林远杉走了,侍候他母亲的老妈子才抹着泪跟他说:“少爷呀,太太去前心里想的也只有你,你可千万别怨她……”
那张照片还是许多年前的样子,似乎是抹了红唇,虽然黑白的也看不出来,但是有精气神,脸颊边笑出了酒窝。一双眼睛圆溜溜的,灵气十足。
他在心里对她说:瞧瞧外面是如何一副光景。你平生最爱清净,想不到死了这般热闹吧?政商界的“名流”、艳而媚的小姐,混在一起打牌聊天,觉不觉得恶心?这便是人的死,你或许已不在乎。
林亭昆只觉得精神纷乱嘈杂,他坐了一个多月船,整个人都蔫蔫的没力气。外头的雪花渐渐大了,他又听见外头一阵又一阵惊喜的喧哗。他觉得自己与母亲关系不深,只是何以这样的场合,竟无人悲戚?便只能是他,只有他。
晚饭时一家人,仅三个男人坐在一起,满桌的满汉全席,也没有滋味。老头子外面的生活多姿多彩,不知道是不是还惦记着多年前的一场情分,其他纷纷扰扰终究再也没惹回家。
“亭昆去了国外好多年没回来,你们哥俩也好些年没在一起吃过饭了。”
亭昆望着他年已五十的父亲,又望了望奔三的哥哥,一张网压下来,他嘴里的甜味留不住,又咽不下。早年间的恩恩怨怨都在末年的悲哀里消散,此时此刻的昏黄灯光下,林亭昆多年的困苦竟找不到可怪之人。
沉默半晌,林亭昆道:“我这次回来便不回去了。”
老头子早年要他弄个经济学位回来,一家的产业也算后继有人,写信吵了两次,停了两回支票汇给,也没把林亭昆这匹犟驴拉回来。虽然他并不懂得如何当父亲,终究是亲生儿子,最后还是依了他。
老头子点点头。
林亭昆嚼之无味,有一搭没一搭地只挑青菜吃。林远杉给他夹了块鸽子肉,似乎这和乐融融讨了老头子的欢心。“光阴如箭,都长大懂事了……”话没说完猛地咳嗽起来,仆人们喧闹着,饭桌骤然成了一幅流动的画,亭昆见着人影绰绰,耳边只剩下嗡嗡耳鸣。
半夜惊醒,炭已经熄了,湿冷透进冬被。南方的冷是一丝一缕的,逮着缝便能钻进去,黏黏糊糊得惹人厌。林亭昆瞪大了眼睛,他一双眼睛生得圆,像极了他母亲,黑多白少,睫毛又纤长,看着女性味太浓。少时还好,进入成人这几年免不了被取笑。
梦境是没有尽头的黑,只觉得有东西在无休无止地撕扯他,想把他灵魂撕碎似的。他叫喊,却发不出声音。终于在最后一刻,他变成无数的蝙蝠四散飞开,翅膀扇动的声音还在耳边回响。
他做了好几年这样的梦。
最开始是第一次到国外见到男性朋友的裸体的时候,一种强烈的欲望支配着他,他磕磕绊绊地逃离,只觉狼狈不堪。最后他一个人躺在床上,在喘息声中陷进梦境。
整夜整夜,外头天渐渐亮起,阴冷的日光照进来。红木的各式家具笼上了一层柔和,他才回过神。
有张纸粘的不太牢靠,被西北风呼地卷起,沿着黄浦江飞舞,江边是英法租界,时间推移,中国人也如游鱼般涌进。外国人见准了这商机,诸多平房铺陈开来,俯视看去,像雨后的野蘑菇密密麻麻。红纸在上方飞得越高,底下的房屋越发矮小密集。江水滚滚而去,船只愈见繁忙,码头上行人熙攘、车水马龙。
此时林家锣鼓吵人,哀乐震天,乐班不敢怠慢林家,都用尽了力气吹。大冬天里吹出了满头大汗。当差的,客人们,闲杂人等,都在这锣鼓与哀乐里结成一片,成了密不可分的整体了。
府内左侧的走廊里,一个二十多岁的男子,一身西式服装,皮鞋塔在走廊上,发出嗒趿的声音。他在灵堂门前犹豫了几分,还是推开了门。灵堂内少许安静些,随着开门外头的细碎的笑语声和锣鼓声都泄进来。
林亭昆出洋四载,一个月前写信说母亲身体不好,紧赶慢赶打发回家。然在船上晃荡了多日,还是没见到最后一面。
他与母亲感情不深,少时都由奶娘带着。他母亲是南浔的千金小姐,年轻时周身都泛着甜丝丝的江南味。和父亲相识于雨天的偶遇,那时候父亲称得上一表人才,挽起袖口为母亲撑伞,一身长衫潇洒随性。后来时过境迁,外公去世,公司都被父亲揽了去,渐渐露出不太光彩的本色。
他离家前的母亲房间总夹杂着如云如雾的大烟,最后一面见她神色枯槁,与现在的他有三分神似。
死亡。我们活着的时候,死亡尚不存在,当死亡来到的时候,我们又已经不存在了。这到底是对死亡的恐惧,还是真的不相信死亡的存在,林亭昆尚不得而知。
林远杉的存在算是夫妻二人分崩离析的导火索,那时林亭昆将将十岁,外公去世两年,有个外籍女人来家里闹,闹到最后竟多出了一个比林亭昆还大六岁的哥哥。
此时林母已多失望,从此在她五尺大小,奢华又冷清的房间内再也没出来,林亭昆只能偶然见到人影憧憧。
林远杉在市井间长到十六岁,家里爆发了几次大吵最后将他扔进军里,眼不见心不烦。
林远杉进来时,亭昆没认出来,直到他喊了一句,“亭昆。”亭昆才意识到眼前这个快一米九的粗壮男人是他那有名无实的哥哥。
他点点头示意,不知作何言语。
林远杉过来轻拍着他的背,说节哀。一瞬间他似乎真的感觉到了悲哀这种情绪,无法节制的悲哀,从十几年前的回忆追寻过来,附在林远杉的手上,缠住他,避之不及。
等林远杉走了,侍候他母亲的老妈子才抹着泪跟他说:“少爷呀,太太去前心里想的也只有你,你可千万别怨她……”
那张照片还是许多年前的样子,似乎是抹了红唇,虽然黑白的也看不出来,但是有精气神,脸颊边笑出了酒窝。一双眼睛圆溜溜的,灵气十足。
他在心里对她说:瞧瞧外面是如何一副光景。你平生最爱清净,想不到死了这般热闹吧?政商界的“名流”、艳而媚的小姐,混在一起打牌聊天,觉不觉得恶心?这便是人的死,你或许已不在乎。
林亭昆只觉得精神纷乱嘈杂,他坐了一个多月船,整个人都蔫蔫的没力气。外头的雪花渐渐大了,他又听见外头一阵又一阵惊喜的喧哗。他觉得自己与母亲关系不深,只是何以这样的场合,竟无人悲戚?便只能是他,只有他。
晚饭时一家人,仅三个男人坐在一起,满桌的满汉全席,也没有滋味。老头子外面的生活多姿多彩,不知道是不是还惦记着多年前的一场情分,其他纷纷扰扰终究再也没惹回家。
“亭昆去了国外好多年没回来,你们哥俩也好些年没在一起吃过饭了。”
亭昆望着他年已五十的父亲,又望了望奔三的哥哥,一张网压下来,他嘴里的甜味留不住,又咽不下。早年间的恩恩怨怨都在末年的悲哀里消散,此时此刻的昏黄灯光下,林亭昆多年的困苦竟找不到可怪之人。
沉默半晌,林亭昆道:“我这次回来便不回去了。”
老头子早年要他弄个经济学位回来,一家的产业也算后继有人,写信吵了两次,停了两回支票汇给,也没把林亭昆这匹犟驴拉回来。虽然他并不懂得如何当父亲,终究是亲生儿子,最后还是依了他。
老头子点点头。
林亭昆嚼之无味,有一搭没一搭地只挑青菜吃。林远杉给他夹了块鸽子肉,似乎这和乐融融讨了老头子的欢心。“光阴如箭,都长大懂事了……”话没说完猛地咳嗽起来,仆人们喧闹着,饭桌骤然成了一幅流动的画,亭昆见着人影绰绰,耳边只剩下嗡嗡耳鸣。
半夜惊醒,炭已经熄了,湿冷透进冬被。南方的冷是一丝一缕的,逮着缝便能钻进去,黏黏糊糊得惹人厌。林亭昆瞪大了眼睛,他一双眼睛生得圆,像极了他母亲,黑多白少,睫毛又纤长,看着女性味太浓。少时还好,进入成人这几年免不了被取笑。
梦境是没有尽头的黑,只觉得有东西在无休无止地撕扯他,想把他灵魂撕碎似的。他叫喊,却发不出声音。终于在最后一刻,他变成无数的蝙蝠四散飞开,翅膀扇动的声音还在耳边回响。
他做了好几年这样的梦。
最开始是第一次到国外见到男性朋友的裸体的时候,一种强烈的欲望支配着他,他磕磕绊绊地逃离,只觉狼狈不堪。最后他一个人躺在床上,在喘息声中陷进梦境。
整夜整夜,外头天渐渐亮起,阴冷的日光照进来。红木的各式家具笼上了一层柔和,他才回过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