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草垛子神仙
“不过我挺佩服玫儿,她大学历史系毕业,原本还想继续念下去,可家里实在供不起了,就给她安排了相亲,谁能想到是这个结果。她一开始在出版社工作,前几年在市里盘了家书店,你看这些年民营书店越来越不景气,亏成了什么鬼样子,但人家知识分子嘛,大学没白念,书店经营得就不错,还在线上搞起了网店。今年我还见她来着,生活也还行。”
父亲说着说着,似乎陷入了另一个与我毫不相干的时空。
我的关注点一向很奇怪,颤颤巍巍问道:“玫、玫儿?”
父亲这次没再训我不长记性,语气像是解释又好像不是,坦然说道:“从前我们两家挨得近,大人小孩儿都这么喊她,二三十年了早就叫习惯了。”
我在这时灵光乍现,一脸恍然:“她就是你小时候磕掉门牙也要讨好的邻家妹妹!”
我这颗装满了琼瑶剧、宫斗剧、抗日神剧、乱七八糟电视剧的灌水脑袋,什么离谱的情节都能立刻联想到,狗血与巧合在我面前不值一提,无巧不成书。
父亲挠了挠额角,嘿嘿笑了两声,“别告诉你妈哦。”
寒假假期结束,回镇上那天傍晚,我特意挑出几张在古镇里拍得还算不错的照片,央求母亲帮我美化修图,她从前的工作与广告设计相关,软件操作技术娴熟,我当宝贝一样珍藏的相册里装了很多她帮我修整后的照片。
父亲一手撑在电脑桌前,穿着拖鞋踢我屁股,问我为什么拍得这么烂,没有灵魂。
母亲帮我辩解:“哪有,明明很好看。”
“屁嘞,都没有拍我哎。”
“……”
沉默声中夹杂着似有若无的争吵。
小区楼下两户人家因为停车位发生了激烈的争吵。
我趴上窗台往下张望,父亲说我比七大姑八大姨还爱看热闹,他还叫我小心点,他有个朋友就是因为凑热闹被人拿啤酒瓶子开了瓢,母亲训他跟我一个孩子说这些干嘛,父亲哼哼唧唧不乐意,说小孩儿怎么了,小孩子不要长大啊?
我这个没什么见识的小屁孩第一次亲临大妈骂战现场,疯狂的言语之间除了国骂之外,还有着扎根本土的特殊脏话模型,我算是半个本地人,但一个字也听不懂。
“曹洪刘香吊眼子,老张二张三闺女,生个儿子瞎眼睛……”
她到底在说些什么?
小学那位中二的语文老师讲过,艺术来源于生活,写作素材不妨从身边去找。
他举了一个极端的例子,说是哪位作家为了寻找灵感,专门搬凳子坐在吵架正凶的俩人面前,飞速记录不同人在情绪激动时的不同表现和语言表达,甚至准备了两杯水请他们润润喉,接着生气接着骂。
我不知道这位作家最后究竟有没有被人打死,反正我也没有他这种为艺术献身的拼命三郎精神,不可能搬凳子过去记录生活,但我仍然从围观群众指指点点的笑言笑语中了解到他们究竟在骂些什么。
原来前言不搭后语,甚至没压上韵的打油诗,其实是拼凑起来的“奇人异事”,是当地一个又一个精神有异的“树先生”,又或是远近闻名的罹难家庭,这些人事逐渐成为村里镇上人尽皆知的“典故”。
骂人的时候把他们挪用过来,就是在咒怨“祝你和你的祖宗十八代跟他们一样不幸且悲哀”。
这样的顺口溜当然没放过顾辰一家,我几乎是瞬间辨认出那句调侃,不过脑子似的听了就忘,也许是潜意识里排斥这种记忆,完全不记得大妈究竟说了什么。
鲁迅先生真的说过,人类的悲喜并不相通。生命自然地趋利而又避害,面对别人的不幸与悲哀,最有利的做法是引以为戒,最朴素的感情是叹息怜悯,最没用的想法是感同身受。
我……我就是个没用的人。
顾辰说我每次都不拿正眼看他,是听了别人流言蜚语,跟所有人都一个样。
我承认自己天性里随波逐流的一面,但绝不认同这一点,甚至因他这么想而感到气愤,究竟是人性的扭曲还是道德的沦丧,他怎么能拿最大的恶意揣测别人,尤其是曲解我这种……这种……
我怎么了呢?
说不上来,当着顾辰的面,我也说不清。
他问我到底想说什么,听了半天没听明白,但他知道了我不是不拿正眼看他,而是眼睛压根儿不好使,五米开外六亲不认,十米开外雌雄不辨,二十米开外人畜不分,不戴眼镜听不清别人说什么。
我也没什么能说的,我看到他抓着书包肩带,明明是双肩包他非要单肩挎着,不用掂量就知道里面连文具盒都没装,于是随口问了句:“你带笔了吗?”
顾辰从兜里掏出两根中性笔,“你用吗?”
我问他怎么像是跟学习有仇似的,对待考试和作业都没有一丁点敬畏,不像我,书包里那是满级装备。
拉链一开,铅笔水笔马克笔,线纸白纸草稿纸,圆规套尺修正液,小刀胶带便利贴,乱七八糟各式用具,眼花缭乱琳琅满目。
顾辰见识了我的七十二般变化,连赞两声“厉害”,请我快快收了神通。
上阵杀敌,我端着AK-47自动扫射,火力覆盖整个战场,而顾辰拖着汉阳造老套筒,一不留神子弹都能憋死在枪膛里,不不不,也许他手里的家伙还算不上热武,面对各科作业的枪林弹雨,他只提了一口破刀。
顾辰给我讲了个故事。
他说古时候有个小兵在教场上射箭从来都射不中目标,等到上了战场险些被乱刀砍死,千钧一发之际,有人救下了他的性命。小兵感激涕零,说要报答对方的救命之恩,那人却反向他道谢,谢他在教场上的不杀之德。
原来他的救命恩人,是个箭靶神仙。
我听完故事,哈哈大笑,却不明白他用意何在。
顾辰幽幽道:“但愿你考试的时候,笔仙也能救你一命。”
——他是在讽刺我吧?他是在讽刺我吧!
他笑话我那么多笔聚在一起萝卜开会,压根做不对几道题。我内心非常不爽,沉默着把东西收了回去,一件又一件,半句话也不想说。
“我……”顾辰略作停顿,识趣道:“对不起啊。”
“没关系的。”反正我本就没什么耀眼成绩拿得出手,给人笑话也没法反驳,只能安慰自己化悲愤为动力。我嘴上这么说,心里哪可能完全不介意,那句“没关系”听起来像极了“呵呵呵”。
顾辰一时不知所措,黑色碳素笔在指间转来转去,技能娴熟,大概上课没少花时间不务正业。
半斤八两,他个冬瓜笑话我倭瓜矮做什么,难道乐一乐就能拔高了么,好没意思。
父亲说着说着,似乎陷入了另一个与我毫不相干的时空。
我的关注点一向很奇怪,颤颤巍巍问道:“玫、玫儿?”
父亲这次没再训我不长记性,语气像是解释又好像不是,坦然说道:“从前我们两家挨得近,大人小孩儿都这么喊她,二三十年了早就叫习惯了。”
我在这时灵光乍现,一脸恍然:“她就是你小时候磕掉门牙也要讨好的邻家妹妹!”
我这颗装满了琼瑶剧、宫斗剧、抗日神剧、乱七八糟电视剧的灌水脑袋,什么离谱的情节都能立刻联想到,狗血与巧合在我面前不值一提,无巧不成书。
父亲挠了挠额角,嘿嘿笑了两声,“别告诉你妈哦。”
寒假假期结束,回镇上那天傍晚,我特意挑出几张在古镇里拍得还算不错的照片,央求母亲帮我美化修图,她从前的工作与广告设计相关,软件操作技术娴熟,我当宝贝一样珍藏的相册里装了很多她帮我修整后的照片。
父亲一手撑在电脑桌前,穿着拖鞋踢我屁股,问我为什么拍得这么烂,没有灵魂。
母亲帮我辩解:“哪有,明明很好看。”
“屁嘞,都没有拍我哎。”
“……”
沉默声中夹杂着似有若无的争吵。
小区楼下两户人家因为停车位发生了激烈的争吵。
我趴上窗台往下张望,父亲说我比七大姑八大姨还爱看热闹,他还叫我小心点,他有个朋友就是因为凑热闹被人拿啤酒瓶子开了瓢,母亲训他跟我一个孩子说这些干嘛,父亲哼哼唧唧不乐意,说小孩儿怎么了,小孩子不要长大啊?
我这个没什么见识的小屁孩第一次亲临大妈骂战现场,疯狂的言语之间除了国骂之外,还有着扎根本土的特殊脏话模型,我算是半个本地人,但一个字也听不懂。
“曹洪刘香吊眼子,老张二张三闺女,生个儿子瞎眼睛……”
她到底在说些什么?
小学那位中二的语文老师讲过,艺术来源于生活,写作素材不妨从身边去找。
他举了一个极端的例子,说是哪位作家为了寻找灵感,专门搬凳子坐在吵架正凶的俩人面前,飞速记录不同人在情绪激动时的不同表现和语言表达,甚至准备了两杯水请他们润润喉,接着生气接着骂。
我不知道这位作家最后究竟有没有被人打死,反正我也没有他这种为艺术献身的拼命三郎精神,不可能搬凳子过去记录生活,但我仍然从围观群众指指点点的笑言笑语中了解到他们究竟在骂些什么。
原来前言不搭后语,甚至没压上韵的打油诗,其实是拼凑起来的“奇人异事”,是当地一个又一个精神有异的“树先生”,又或是远近闻名的罹难家庭,这些人事逐渐成为村里镇上人尽皆知的“典故”。
骂人的时候把他们挪用过来,就是在咒怨“祝你和你的祖宗十八代跟他们一样不幸且悲哀”。
这样的顺口溜当然没放过顾辰一家,我几乎是瞬间辨认出那句调侃,不过脑子似的听了就忘,也许是潜意识里排斥这种记忆,完全不记得大妈究竟说了什么。
鲁迅先生真的说过,人类的悲喜并不相通。生命自然地趋利而又避害,面对别人的不幸与悲哀,最有利的做法是引以为戒,最朴素的感情是叹息怜悯,最没用的想法是感同身受。
我……我就是个没用的人。
顾辰说我每次都不拿正眼看他,是听了别人流言蜚语,跟所有人都一个样。
我承认自己天性里随波逐流的一面,但绝不认同这一点,甚至因他这么想而感到气愤,究竟是人性的扭曲还是道德的沦丧,他怎么能拿最大的恶意揣测别人,尤其是曲解我这种……这种……
我怎么了呢?
说不上来,当着顾辰的面,我也说不清。
他问我到底想说什么,听了半天没听明白,但他知道了我不是不拿正眼看他,而是眼睛压根儿不好使,五米开外六亲不认,十米开外雌雄不辨,二十米开外人畜不分,不戴眼镜听不清别人说什么。
我也没什么能说的,我看到他抓着书包肩带,明明是双肩包他非要单肩挎着,不用掂量就知道里面连文具盒都没装,于是随口问了句:“你带笔了吗?”
顾辰从兜里掏出两根中性笔,“你用吗?”
我问他怎么像是跟学习有仇似的,对待考试和作业都没有一丁点敬畏,不像我,书包里那是满级装备。
拉链一开,铅笔水笔马克笔,线纸白纸草稿纸,圆规套尺修正液,小刀胶带便利贴,乱七八糟各式用具,眼花缭乱琳琅满目。
顾辰见识了我的七十二般变化,连赞两声“厉害”,请我快快收了神通。
上阵杀敌,我端着AK-47自动扫射,火力覆盖整个战场,而顾辰拖着汉阳造老套筒,一不留神子弹都能憋死在枪膛里,不不不,也许他手里的家伙还算不上热武,面对各科作业的枪林弹雨,他只提了一口破刀。
顾辰给我讲了个故事。
他说古时候有个小兵在教场上射箭从来都射不中目标,等到上了战场险些被乱刀砍死,千钧一发之际,有人救下了他的性命。小兵感激涕零,说要报答对方的救命之恩,那人却反向他道谢,谢他在教场上的不杀之德。
原来他的救命恩人,是个箭靶神仙。
我听完故事,哈哈大笑,却不明白他用意何在。
顾辰幽幽道:“但愿你考试的时候,笔仙也能救你一命。”
——他是在讽刺我吧?他是在讽刺我吧!
他笑话我那么多笔聚在一起萝卜开会,压根做不对几道题。我内心非常不爽,沉默着把东西收了回去,一件又一件,半句话也不想说。
“我……”顾辰略作停顿,识趣道:“对不起啊。”
“没关系的。”反正我本就没什么耀眼成绩拿得出手,给人笑话也没法反驳,只能安慰自己化悲愤为动力。我嘴上这么说,心里哪可能完全不介意,那句“没关系”听起来像极了“呵呵呵”。
顾辰一时不知所措,黑色碳素笔在指间转来转去,技能娴熟,大概上课没少花时间不务正业。
半斤八两,他个冬瓜笑话我倭瓜矮做什么,难道乐一乐就能拔高了么,好没意思。